让科学课不再“鸡肋”,难吗?
新闻回顾 2017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自然科学教育进入我国青少年课堂,成为必修课。半月谈记者近日走访多所中小学采访发现,历经4年实践,我国青少年自然科学教育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同时面临校内教育边缘化与校外教育套路化交织带来的多种问题。
重视科学课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朱小峰
2017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然科学教育进入我国青少年课堂,成为必修课。
教育部印发《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都要按照要求开好科学课,其用意明显,旨在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着手,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这对于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基础教育意义。
然而,文件精神的实际落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现实中,不少学校对于科学课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仅满足于工作“做了”,学生“学了”,造成科学课的开设意图难以实现;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相比,科学课难免被边缘化,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鸡肋”。
科学课想要上好,首先要解决“谁来教”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优秀的师资来承担教学任务。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能够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能力目标,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的遴选就必须围绕课程,“为课程找教师”,而不是“为教师找课程”,随意地找一个人来就能上科学课。
其次,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着力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要注重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课并非是教师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是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以教材内容为引领,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依托多种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科学现象,主动探寻其中的原理与奥秘,为他们将来能够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
做好科学课“中小衔接”
□郑建钢
自然科学教育走进小学、初中课堂,历经几年,依然存在多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小学与初中科学在教学设置上脱节的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孩子的认知方式是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上也应螺旋式上升。但现在小学科学内容相对简单,到了初中难度指数上升了很多,孩子们不过就是在小学六年级经过了一个暑假,就要迎接初中的大量科学知识。在可能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生物、地理学科中那些艰涩难懂的名词、概念让不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以致很难提起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此外,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反映,科学课教材有多个版本,应尽快统一。比如小学科学学科与初中生物、物理等教材都是地方出版社出版,而初中地理学科使用的却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容易出现脱节。
小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阶段,应该着眼于打好基础。小学阶段学科学,学生主要靠形象思维来感知具体形象,学习上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觉学习能力为主。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也要注重做好认知发展过渡阶段的有效衔接,以便让学生增进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升初的过程中,科学课教学既要遵循符合科学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加强和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起骨干教师队伍,逐步改变科学课脱节现象,架构起比较完善的小学、初中科学教育体系。家长要引导孩子重视科学学习,顺利完成科学课“中小衔接”。
□李 平
培育孩子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可谓天生的科学家,从小就对大千世界葆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从小接触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殊为重要。
但长期以来,从孩子的启蒙阶段开始,家长总认为科学知识没有认字、算术、英文那么“有用”,等到上了小学,科学也总是沦为“鸡肋”科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关键的是,科学教育仍存在以应试为主的痼疾,教师教学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在训练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思维方面还比较薄弱。科学重在实验操作,但实验在考核中占比不高,考核方式多以机械操作步骤和技能为主,难以真正检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方法。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向之下,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不乐观。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创造力却排倒数第五。其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有4.7%,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素养教育。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国务院近日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聚焦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中面临的重点难点,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措施。
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需要政府、家长和学校一起努力。要完善相关制度,补齐体制机制短板;给孩子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学校、教师尤其要合理设计科学课程,实施科学评价,增强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扭转科学课不被重视的局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