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筛查:标准化施测,避免“吃力不讨好”
□王 彬 华乐源
心理筛查作为落实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吃力不讨好”的现象经常发生。近日,上海市长宁区多所中小学的心理筛查因为问卷充斥着诸多与自杀相关的题目,且学生填写问卷前后未经家长知情同意,引发家长的强烈不满与争议。这一风波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时,需要对心理测验本身有正确的认识,按照标准程序和测验目的进行测试。
首先,确认测量工具的适用人群。每个量表都有其适用人群,进行心理筛查之前要明确该量表的适用人群,如年龄范围、文化水平及其他可能影响测验的关键特征,这样才能在心理筛查时有的放矢。此次引发争议的心理测验问卷在编制时引用了Beck自杀意念量表,该量表多用于评估成年患者的“自杀风险”,这显然不适合用于对中小学生的大规模筛查。
还要注意,任何量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很多心理健康量表如SDS、SCL-90,虽然在国外广泛使用且具有很高的信效度,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其并不一定是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筛查工具。因此,可以选择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编制的、更加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本土化的量表作为心理筛查工具。
其次,心理筛查实施过程要标准化,包括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指导语、时间限制、场景和环境都要有统一规定。实施过程的标准化原本是心理筛查的优点,但如今,有些筛查变得随意起来。比如本次引起争议的问卷调查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线上作答的,而线上作答会存在不清楚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是否理解题目含义等多种问题。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时,最好采取线下作答的形式,并至少有一名教师在现场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可以监督学生认真完成、解答学生疑惑,二来可以收集学生对题目提出的疑问,有助于施测者了解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在后期分析数据时做到心中有数。
再次,谨慎结合其他测验结果及测验以外的信息做解释。心理测验的结果仅仅只是一个分数,并不能反映学生心理某方面的过程或质的特点,也难以解释结果产生的原因。所以施测者不能只靠测验来收集筛查信息,还要结合对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的观察、与学生一对一的访谈,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才能进一步确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时,应充分重视对学生的隐私保护。有些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即使已经意识到自己有不同寻常的想法和感觉,也不愿意如实填写,甚至把自己伪装得非常健康。背后的原因在于不清楚学校进行心理筛查的目的,害怕被学校和教师“点名批评”或“重点照顾”。因此,在筛查之前要向学生和家长说明进行心理筛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筛查结果将如何保存、会以何种形式告知家长,并承诺会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让学生和家长心里有底。要牢记,任何测验都是以提升受测者的福祉为最终目的,不得对受测者造成伤害。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技能实验实训中心心理测评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