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院士同上一门课”背后的深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近日,一门低调又“豪华”的课程,引起网友们的注意。它便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本科生课程——“测绘学概论”。据了解,这门课始自1997年9月,由宁津生院士倡导设立,授课团队由6位院士、4位教授担纲。

“院士课”是一种传承

□李 平

最近,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火了。这门课的教学团队中,仅院士就有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强大的师资阵容、场场爆满的课堂,让人们无不为之欣羡。

这已经不是这门本科基础课程第一次火出圈了。1997年“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20多年来,院士们给本科生同上一门课,可谓雷打不动,从未间断。

院士多年接力给本科生上课,多名院士同上一门本科基础课,这本身就是对“重视本科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最好诠释。“测绘学概论”最早是由宁津生院士提议开设,而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在院士们的言传身教下,要求转专业的学生大大减少,每年还有一些学生要求转入该专业。从珠穆朗玛到遥远太空,从南极科考到遥感卫星,院士们一堂堂深入浅出的课,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而从此起步,走上从事测绘科学事业发展之路,最后成长为测绘领军科学家、长江学者的,不乏其人。

“院士课”传承的,是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测绘是什么?测天绘地”。“生活条件只是身外之物,科学事业才是高于一切的。”……院士们不仅悉心讲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亲身经历,做学生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很多国计民生问题,自己也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承担更多责任与使命。

在普通人眼中,搞测绘的就是“地球测量员”,选择了测绘类专业就是选择了奔波辛苦、风吹日晒,待遇不高、前途黯淡。但身为大学生,不应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做具有家国情怀的实干家、奋斗者。这些给本科生们上课的院士们本身,就是行走的“活教材”。他们在科研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至诚报国、攻坚克难的事迹,给大学生们上了最为生动的一课:找到热爱的方向,全身心地投入并为之钻研,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大业之中,何愁不能自我实现?

上好枯燥概论课更见育人初心

□夏熊飞

武大测绘学科的本科生课程——“测绘学概论”,由6位院士、4位教授一起授课,是育人初心与水平的完美体现,也给其他高校、院系提供了模板和示范。

摩天大楼建成后能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地面建筑,可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部分,大楼随时都会坍塌。概论课就是每门学科的“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概论课没学好,也会影响学生在该学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的探索。而如果这块“敲门砖”课程能高质量上好,则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浓厚兴趣。

武大院士授课并不只靠头衔吸引学生,而是各展“绝活”,基础枯燥的课程被他们讲得生动有趣。如今,这门“院士课”堂堂爆满,选课和旁听的学生已扩大到校外,上课需动用全校最大的教室。院士们知识储备深厚、理论研究扎实、学科前沿熟谙,当这些优势作用于为学生打基础的概论课教学,不仅对学生成长、学科发展是非常大的利好,还有助于形成百花齐放的学科发展局面。

授课的院士、教授中,宁津生院士在87岁高龄才因身体状况欠佳“交棒”;李德仁院士82岁仍坚守讲台;如今84岁高龄的张祖勋院士也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还带着研究生去荒郊野外测试最新技术。这群院士、教授们的坚守,着实令人动容与感佩。榜样在前,学生们又如何会不用心听讲与学习?

期待能有更多高校跟进,把优秀的师资力量用于给本科生上课特别是教授基础课程,而非一味重科研轻课堂。院士、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就是在筑牢我们的学术、科研根基,是确保高校教育行稳致远的基础前提。

要看到院士上课的良苦用心

□陆玄同

6位院士让“测绘学概论”火爆出圈,令人欣喜,也让人感慨。一门本科基础课,需要6位院士为其站台吆喝,如此大动静背后对应的是冷门专业招生难、留人难的尴尬现实。

长久以来,热门专业总是“门庭若市”,人们竞相追逐;冷门专业则“门可罗雀”,鲜有人问津。冷门专业一来很难招收到优质的生源,二来即便能够招收到不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可能转专业或者退学重考。面对这样的现状,院士们同赴课堂来挽留学生,避免其转专业或者退学,可谓用心良苦。

现实中,很多冷门专业的教授学者在面对自己专业的优质生源流失扼腕叹息的同时,却少有行动。鲜见像武大院士这样带着对自己专业的热忱奔走呼号、积极作为的人。身为院士,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为自己所从事的冷门专业造势。国家的测绘事业是接力跑,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续努力,需要持续的人才投入,最怕青黄不接、后继乏力。院士们集体来给青年学子上课、教授知识,更像是无声的勉励。有了院士们现身说法,就相当于告诉后辈学子,只要满怀热爱,即便冷门专业也有前途。

眼下,还有不少所谓的“冷门专业”,对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却因种种原因不受待见,造成学校招生难、人才缺口大的社会现实。以更大的视野来看,面对专业遇冷,光靠院士上课远远不够,高校不能对冷门专业听之任之,应加大对冷门专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做好就业指导,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