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设计
□ 言 宏 实习记者 谭晓洋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省基础教育已经从“人人有书读”进入“人人读好书”时代,特殊教育也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目标直指所有特殊儿童少年都享有优质的特殊教育。
什么是优质的特殊教育?优质的特殊教育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是为每个特殊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我省特殊教育的“十四五”重要目标,就是提升融合教育综合保障能力,保障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权和特殊教育需要权,逐步建设“零拒绝、全覆盖、深融合、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体系。
目前,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特殊教育的共识。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第一次正式提出“融合教育”,并明确提出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融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是适才适能的学习。
目前,浙江全省已建有86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15万人(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卫星班、送教上门的学生),另外还有近1万名特殊儿童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全省总体上形成“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布局,特殊教育支持保障能力有了长足发展。但省内特殊教育依旧存在着规模不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专业师资不足、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与关注度不够,以及特殊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相比于普通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爱,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过硬的专业能力,佐以爱心与责任,特殊教育才会真正实现发展。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上,还没有做到‘全纳’。”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说。他认为应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尊重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差异,并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满足他们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推进普特融通。各方共同努力,为特殊儿童创造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不是隔离的环境,让特殊儿童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自立自强。
理顺关系,建立协调机制
进一步探索与发展融合教育,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上的统筹设计与在行政管理上的支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需要明确分工,加强合作,与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委办、卫生健康、残联等有关部门协调,积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对标找准问题,制订专项工作计划,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随班就读工作。我省很多区域做了有益的探索。
自湖州市被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来,南浔区作为协作共同体建设试点单位,在区教育局、区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地方各级残联等多单位的协调合作下,逐步形成以“12332”机制为基础的特殊教育管理网络。区教育局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并由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安排南浔区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相继出台随班就读教学管理制度和资源教室使用管理制度。由区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成立特殊教育教研团队,各校再分别组建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团队。健全公用经费补助优先、专项建设经费优先、特教课改经费优先三个经费投入机制。同时,整合残联、市特教学校、康复机构等社会资源,建立特殊儿童建档、多元融合教育两大体系。
近几年,温州市从政策支持、部门协同、行政管理落实等角度切入,根据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具有温州特色的融合教育保障机制,推动融合教育规范、有序、优质发展。以2020年为例,温州市教育局推出了几项新政策:借助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残疾人联合会等专业力量,完善优化学生评估安置流程,助力个案科学融合;依托智慧平台,开发温州市特殊教育管理系统,依托浙江省个别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助力个案科学管理。同时,温州率先推出“资源教师持证上岗”和“资源教师职称评审单列”政策,明确“资源教师享受班主任待遇,专职资源教师年限等同班主任年限”。2012年下半年,鹿城区教育局成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指导中心。该中心纳入小学序列,具备独立法人资质,编制核定3人。
2018年4月,温岭市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今年6月由分管副局长兼任主任,基教科科长、教研室主任和特校校长兼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温岭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不仅负责温岭特殊教育日常工作,全市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资源教师培训、卫星班、送教上门等相关工作都属于指导中心的管辖范畴。
加强沟通,区域教研联动
面对特殊儿童,要读懂他们的行为、把握他们的需求、实施科学的教育干预,就需要教师足够专业,能实施特殊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特校教师巡回指导能力不足”“专(兼)职资源教师人数和专业素养不足”,这两大现实问题大大阻碍了特殊教育服务品质的提升。因此,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成为融合教育高品质发展的最关键一环。这需要建立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推动特殊教育研修工作,为一线教师搭建沟通、合作与学习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湖州南浔区以“培训、教研、合作、沟通”四大平台为载体开展融合教育研讨活动。南浔区将教师培训纳入每年工作计划,以通识培训让教师了解融合教育,以骨干引领教师接纳特殊学生,以专业教师引领融合教育质量提高。采取长训与短训、走出去与请进来、专门培训与以老带新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温州市区将“线上+线下”结合打通学习通道,以“理论+实践”的模式定制仿真培训,通过“组团+结对”的形式开展精准实训指导。此外还整合骨干教师力量,通过订单式培训,为一线教师开展“送评估研判、送优课、送培训”的“三送”活动。对教研组建设的规范性指导与对高质量的研修的追求让教师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温州市还积极开展基于校本特色的融合教育实施策略探索,挖掘培育融合教育的特色亮点,逐步形成温州本土的实践经验;组建以市县指导中心成员、特教教研员、特校骨干教师为主的导师团,以点带面,在“驻点+巡回”的跟进指导中打造区域特色。如鹿城、乐清、龙湾等县(市、区),整合骨干力量,以“示范区”创建为目标,逐步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如“中心主导、特校支援、普校实践”的鹿城模式、“名师跨界,普特共研”的龙湾实践,以及“特校+普校”的乐清探索。
融合教育的推进,需要唤起更多教师专业追求的自我觉醒,只有“想做”才能“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做好”。“一研一思一策一改”,抓住“一个关键案例”,开展“一次深入探讨”,提炼“一个关键策略”,实践“一次教学改进”,从而实现集体智慧到个体实践的创造性应用。
特普联合,校内特教实践
着力整合普特融合的学校力量,做好顶层设计,注重团队建设,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对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具有示范、启示意义。
2017年,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卫星班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特校+卫星班”普特融合这种特殊教育新路径的实践开始出现。发展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权和特殊教育需要权,让特殊儿童也能像正常人一样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卫星班将特殊学校班级置入普通学校中,通过普特教师的共同教育与管理,让这些特殊学生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成长,平等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绍兴市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敏静指出,在卫星班实施过程中,要采取特殊的策略,包括开展适宜的双向评估、设置适性的融合课程、探索适切的教学内容、建构适当的升学机制、创设适合的安置路径等。评估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始,在上虞区,学校会先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估,再制定融合课程内容,探索知觉—动作主题活动的有效教学模式,通过游戏活动、多学科协同、同伴支持、卫星班幼升小等路径实施融合教育。
为创造一个和谐的融合教育氛围,搭建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沟通互动的桥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专门针对此问题,以“普特融合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为依托探索多元化的学生融合、师资融合和环境融合的方式。学校针对特教班的课程进行融合设计,而随班就读进行融合教学设计,并实施个别化训练,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支持。要通过实施个性化与个别化训练,完善融合教育。杭州市学军小学之江校区开发了卫星班课程联动、快乐园社团课程训练、个别化课程补救三种融合教育课程来实践普特融合。卫星班课程联动主要包括学业补救辅导和感觉统合训练。快乐园社团课程主要是注意力训练。个别化课程补救是一对一个性辅导课程,是为学生个人量身定做的一门课。
据了解,目前省教育厅正在研究起草浙江省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3年)和浙江省融合教育行动纲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的支持和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为此,全省特殊教育战线和教研系统将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的研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共同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