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一体化须用好“三个课堂”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需把握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特征、大中小各学段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确保大中小各学段思政教育各有所为、各尽其力,各有所获、各见其成,真正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始终。
以主课堂为根本点,夯实思政教育基础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其中,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
夯实思政课堂,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思政课堂建设应夯实“三化”:一是政治理论先进化。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全面掌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对当前国内外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是教材体系立体化。思政课教材属于国家事权,应由国家统一规划、编写、审核、安排使用。学校应以纸质教材为基础,通过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要求。三是考核评价多样化。思政课切忌应试教育,应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课堂表现、阶段测验、学生互评等方式,立足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掌握学生的学习难点、思想动态与发展需求。
抓好专业课堂,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及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专业课堂建设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强化专业课堂的育人目标。从学科德育到课程思政,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和实际教育教学。二是挖掘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专业课堂所涉及的人、事、物等要素应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将丰富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三是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专业教师应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提升对思政元素的敏感性和挖掘思政元素的敏锐力。
以大课堂为支撑点,拓宽思政教育视野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包含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两个基本维度。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应以思政教育大课堂为核心,通过社会大课堂拓展、思政理论创新实践,融通教与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拓展实践课堂,丰富主题教育活动的育人效能。学校开展实践教育应聚焦三个关键:一是聚焦“五育”并举关键环节。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做好心理层面教育,依托体育做好生理层面教育,基于劳动教育做好实践层面教育,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聚焦党、团、队一体化关键引领。党建带团建、队建是大中小学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实践教育中发挥党、团、队组织育人功能和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先锋模范作用,能够用红色基因塑造当代学生。三是聚焦重大事件关键节点。紧扣“知—情—意—行”教育规律,利用重大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发挥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传承的教育统一性。
延伸社会课堂,构建家校社协同互动的育人模式。实践教育走出校门应重视两个层面:一是重视思政教育顶层设计。以深化“三全育人”为契机,做好“开门办思政”,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中小学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一方面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协同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向下、向外辐射,增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交流共享,提升高校参与区域化党建、地方社会治理、产学研协同的能力。二是提升多方参与质量。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立交桥”。
以云课堂为增长点,扩大思政教育辐射
“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思政教育场域,势必要从传统课堂、社会实践活动转向网络空间。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与互联网有机整合,利用网络拓展师生知识面与信息量,是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多元化、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建立线上微课堂,构建数字时代网络育人新格局。一是坚持微课堂创新,优化育人供给。以视频、教学讲解为内容载体,以线上学习、虚拟课堂为学习形式,发挥思政微课微而精、小而新,内容实、蕴意深的特点。推动思政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原本处于思政教育客体的学生通过积极认同、主动接受成为参与主体。二是加强网络环境治理,确保可管可控。在网络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易受网络信息影响,应注重网络媒体对舆论系统的影响。一方面,规范新媒体传播渠道,加强新媒体行业自律和舆情监管,为学生提供清朗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优化新媒体环境,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思政教育场域。
建立虚拟教研室,搭建思政课教育资源协作共享新平台。一是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依托虚拟教研室,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从而调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加强跨校、跨学段、跨地域的思政教育教研交流。二是实现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常态化师资培训,协同共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库,凝练和推广育人成果,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互通互联、共建共享。
(作者万姗姗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吴娉娉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