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让学生感受智能魅力
如何触摸人工智能?如何让科技教育与现有教育有效融合?这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作为一所仅有10年办学历史的年轻学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在创校时就从顶层设计,明确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即围绕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发展的关键目标,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校本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应用。
在校园里,无论是课间还是上课,“科创号课程列车”文化空间时刻吸引着学生们前往。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沉浸式观察、触摸、摆弄等,去理解“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生物多样性”等知识。其实,这是学校改造的校园廊道,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学校倾力打造“泛在学习空间”,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创建高品质的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文化环境。
除此之外,学校还有由学生通过编程与各种传感器亲自动手制作的“智能鸭棚”,实时监测校园气象数据的“小红鹰气象站”,能够根据土壤湿度情况进行自动灌溉的“智能植物养护系统”等。这些都是学校空间设计与特色课程融合的成果,形成了学校特有的科技育人课程场景。
不仅聚焦空间设计,而且在课程创新上,学校立足“科学实践”“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四大领域,以国家课程为主线、地方课程为辅助,打破学科边界,构建了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元耦合、人文德育贯穿始终的跨学科课程。如“科技+生态”的“‘双碳’课程”“长江大保护”科学实践课程,“科技+传统文化”的“‘粽’”享端午”创新课程,基于科技创新的集成应用的“物联网创新科技”课程等。
课程体系构建上,学校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区域特色,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特性,打造了以“生态+科技”为主题的科技探索综合实践课。三年级,基于慕课平台开展“蚕的一生”“萤火虫的秘密”等项目研究;四年级,开设融合科学、信息科技、数学学科的“制作智能鸟笼”“智能孵化”等课程,让学生体验利用开源硬件、智能技术制作智能养殖系统,改善生物的生长环境;五年级,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教师带领学生探索长江流域武汉沌口段水质情况,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制作水下观测机器人、云端巡湖船和水科技学习小程序等,深化环保意识,提升科技素养。
信息化既是学校科技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内容,在虚实结合的智能化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智能环境打造、科技课程体系开发、智慧课堂构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在智慧校园建设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基于“乐创”教育办学理念的校本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应用的实施方案。特别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为这所年轻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也让学生享受了科技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