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必修课
第一性是“情境性”。和认知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不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理解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简而言之,一切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表征的知识,都是从情境中产生并经过前人的思维加工后,通过分类、归纳等思维活动而总结出来并命名的。想理解知识,就必须要回到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知识情境(即再情境化)。事实上,在“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中,也都离不开情境。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复杂、真实的情境”“不能过于简化”。
第二性是“主动性”。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大体上就是“自学”的意思。当然,学生的自学肯定离不开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不过,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对多数学生来说难以胜任。所以现在流行的微课、MOOC的教学、翻转课堂,就派上了用场。在微课等技术支持下,学生就可以开展主动学习了。
不过,所谓“主动”,我们也需要区分一下:我们是想强调学生应该在“行动”上主动,还是在“思维”上主动呢?因为在奥苏贝尔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中,同样是有学习“主动思维”的过程的。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供资料、素材,让学生想办法“自行得出结论”,这不正是思维上的“主动加工”吗?
第三性是“协作性”。这一条确实是建构主义的独特贡献。社会建构学者的代表人物是苏联的维果茨基,他提出了很多根本性的学习规律。比如,他用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的本质,即是思维;一切词义(概念),都是“思维和语言的混合”。因此,概念的直接传授是不可能的!
我们假设,一名学生说自己弄“懂”了一个知识,他就真的理解了吗?维果茨基说:“未必!”因为“思维发展是由思维的语言工具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历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没有相关的经历作为支持、没有语言作为工具,思维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的”理解了,这种理解的本质,也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怎么办?维果茨基说:“让他表达!”因为“任何表达都是对个体内部理解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对思维的作用,他把“意会”转换为“言传”了,他的思维就得到了明晰、明确,他的理解就得到了升华!
那么,学生需要跟谁说呢?循着这一逻辑,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关于学习的论断就是:学生必须要在“协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一个知识!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教师要多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C.找到最适合的理论为己所用
以上,我们浮光掠影地介绍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脉络。这二者确实是“学习理论”中的两支大动脉,我们大多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都来自这两个理论。“学习理论”中还有很多分支,以及新的发展(如下图)。不同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知识类型、教学目标、教学场景,我们要恰当选用和组合。
●作者简介:
王珏,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信息学会(中国)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教学PPT、知识可视化等教育技术领域的新兴方向,还精研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用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来阐释教和学的本质,并提出一整套简明、易懂、易实施的教学方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