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被辱骂,怎么依法维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尊重你叫声老师,不尊重你啥也不是,像你这种人也能配做个合适的班主任吗?”“不配做个称职的老师,肮脏了老师两个字。”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一名八年级学生的家长周某某在班级微信群内对班主任吴老师说出上述言论。吴老师向广丰区法院起诉,认为名誉权受到侵犯,要求被告周某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抚慰金1元。法院受理了这起名誉权纠纷案,经调解,周某某当庭道歉,双方达成谅解。

法律是教师捍卫自身尊严的利器

□朱小峰

这一次,面对学生家长周某某在班级微信群内的辱骂,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的涉事教师吴老师不再沉默,而是拿起法律武器,坚决捍卫自己为师的尊严。在法院的调解下,该道歉的道歉,该谅解的谅解,事情算是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在教师被家长公然辱骂事件时有发生的现实情形下,吴老师选择通过司法途径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他的做法具有典型的推广示范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教师首先是一个民事主体,虽然他们必须接受社会对教育教学成效的监督,家长们也有权通过合理的渠道对他们的工作开展合理化批评,或者有理有据地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投诉,但是教师个人的名誉权必须得到保护。无论对孩子的学校教育有多么不满意,家长都不能对教师进行公开化的语言侮辱,因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必须要予以制止并接受惩罚。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方面经常表现得理性过多而勇气不足。他们在面对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往往采取克制的态度,以沉默忍耐来息事宁人,不敢也不愿意运用法律来维权。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对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构成伤害,会降低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也会损害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学校承担着法治教育的功能,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积极践行法治原则,该如何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多多鼓励、支持教师利用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这不仅是在保护教师,也是在保护教育

赋予教师放手去管学生的底气

□李 平

江西上饶的吴老师在班级微信群无端遭受家长辱骂后,维权之路尽管几经波折,最后还是取得了成功,引来众多网友的支持、点赞。

近些年来,因家长过度干预教学以致辱骂、殴打教师的极端事件并不少见。一次次辱师事件,让教师沦为“高危行业”,也在逐步刺激着教师群体的敏感神经,让他们噤若寒蝉,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唯恐一不小心就要“踩雷”。在此背景下,吴老师勇于维权并等来家长的那声道歉,尤为鼓舞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教师士气。

家庭和学校作为社会子系统,需要教育功能的明确分工和职责边界的清晰划分。但从现实来看,家校教育边界不清、家长负面情绪泛滥等问题还很突出。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而家长又对孩子过度宠溺,家长常以各种因由干扰学校教育秩序及教师教学管理。

此外,在家校双方遇到矛盾时,不排除教育主管部门或校方本着求稳心态,选择牺牲当事教师权益,以求息事宁人。一旦家长和教师发生冲突,最后受处分的多是教师。久而久之,一线教师成了校园里的“背锅侠”,家长和社会习惯了将种种教育问题归罪于教师,让不少教师深陷职业困境无法自拔。

“父母舍不得管、教师不敢管”的教育是病态的,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家校共育中,作为家长,先要认同学校、认同班级、认同教师,让良好的沟通有基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或校方,出了此类问题,应在及时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予以调解和处理,切勿让教师陷入孤立无援、“有冤无处诉”的境地。唯有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才会赋予教师放手去管学生的底气。

善待教师就是在 善待孩子的未来

□杨朝清

班级微信群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家长周某某在这样的一个公共空间,用带有明显主观色彩乃至侮辱性的语言文字,大肆攻击周老师,可想而知会给周老师带来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

令人痛心的是,此类事件并非个案,而是时有发生。家校关系、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类似事件中,教师往往在履行正常的教育职责,尽着做教师的本分,却被个别学生及其家长曲解为恶意对待,与教师发展为对立的关系,并上升到在网络空间对教师进行辱骂等人身攻击。这从表面上看,是个别家长缺乏文明素养,究其根本,还是对“尊师重教”认识不足。

为了点燃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无数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付出着。要让教师们心无旁骛地成为照亮和温暖学生们前进道路的“燃灯者”,就必须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不论是改善和优化教书育人环境,减轻后顾之忧让教师们轻装上阵,抑或健全权益保障给教师们“撑腰”……全社会为之努力的,就是要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就是要将关爱教师融入细节之中,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近年来频频曝出的辱师事件,败坏了社会风气,让普天下多少教师为之寒心。此种行为试图用侵犯他人权利与尊严的方式来达到利益诉求、满足精神需要,显然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依法惩处,让敢于辱师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无论何时,尊师重教的传统都不能丢。善待教师,就是在善待孩子的未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