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业设计促进“教”“学”连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业布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仙居县第一小学 徐佳莹

作业作为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确立新的作业观: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持续有效学习能力的一种活动,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具体形式,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载体与依据。

作业设计需从四个环节出发

情境导入、探讨新知、点拨核心、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是一般教学进程,可由此设计的作业内容。

1.“情境导入”作业设计

激发求知期待,或唤醒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是作业导入设计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可依据以下需求设计。

基于新旧知识联系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特点,选取有价值的作业点,联系学过的旧知,建立旧知回顾型作业题,以使知识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为例,设计前测作业单:生活中的桌椅、水等都需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空气呢,是否需占据空间?并写出你的理由。通过前期测试,教师发现空气占据空间是学生认知的难点,教学定位是让学生感受空气也占据一定空间。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点来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观念,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基于新课导学的需要。教师应以了解文本为基点,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质疑点,在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或兴趣点后进行教学。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为例,本篇课文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可设计导学单,并让学生回答问题:读完课文后,产生了哪些新问题,最感兴趣是什么?

2.“探讨新知”作业设计

探讨新知须从整体上了解知识框架,抓关键词、画思维导图较为常见。抓关键词:对于缺少连贯思维表述能力的小学低中段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帮扶性语言,以省略关键内容的方式,引导他们在这样的作业支架下独立学习。画思维导图:对于有较强思维能力的高段学生,关系图图文并茂,形式有趣,不仅能理清知识脉络,而且能培养高阶思维。

3.“点拨核心”作业设计

核心问题的要义是对知识的理解,有理解价值的地方应该有作业设计。基于内容理解的需要:语文学科中,文章中重复出现某个句子,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中循环往复出现的重点词“多好啊”,它在每一处的内涵均不同。我们可由此设计作业:情境补白“多好啊”,以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对不同时间看到灯光的不同理解。

基于学法习得的需要。这些作业的设计指向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种授之以渔的作业运用策略。把方法变成作业运用就是学法迁移型作业。比如,让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有效提问、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词义等方法,应用于平常阅读学习中,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包含能力和相关主题两方面。

基于学法整理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实践知识,体现的是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科学课中针对压扁但没破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这一生活现象,可以展开气压系列主题探究,如神奇的热胀冷缩、喷泉实验的改进、孔明灯的制作和燃放等。

基于拓展内容的需要。寻找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这里的主题既包括内容上的,也包括表达特点上的,这种延伸作业是阅读教学后迁移运用能力培养的良好方式。比如,学习《怀念母亲》后,让学生找到季羡林写母亲的其他日记来阅读,这样不仅能在内容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情怀,还能更好地领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一举两得,让学生于阅读教学后受益更多。

作业落实需改变传统模式

改变以往的课后做作业方式,可以用作业驱动课堂教学。

1.导学作业,“粮草”先行

以导学作业为呈现形式,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拟定预习框架,同时任务也可作为课内预习交流的内容。导学作业是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尊重,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是名著《儒林外史》中的节选片段,选文有文言词汇表述,五年级学生虽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能够读通这样半文半白的文章,并理解其中疑难字词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可在课前布置自由疏通课文的任务。教师提供方向,学生独立学习,就完成了字词疏通及对课文整体感知两大任务。

2.导思作业,一语道破

导思作业,可发挥作业的导学助学功能,用作业帮助开展教学。将导思作业合理穿插课堂,把知识点化整为零分散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以练导学,实现学练结合。如《两茎灯草》中,伸着两根手指头是严监生的招牌动作,也是文本描写着力之处,把探究两根手指和三次摇头背后严监生的内心想法作为导思作业,尝试运用“先练后讲,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让学生经历学习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导学作业,需要改变原先的作业思想,作业不单有巩固、检测的功能,还有助学导学的功能。如以“神舟十三号”为背景,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驱动问题:如何搭建发射塔台?课后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再回到班级交流,既有独立思考,又有思维碰撞,继而进一步组织小组进行高塔搭建活动,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经历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等一系列过程。学生在经历建造塔台的过程中既串联了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的知识,学以致用,又提高了自身创新创造、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设计导思作业前,教师必须对要教的内容有深入思考,应该根据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想一想: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什么。确定要教什么后,才能设计练什么。

3.导行作业,开疆拓土

导行作业,往往体现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又有后继学习的知识渗透。生活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活水之源,对于学生来说,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要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现象。如根据家里用面糊、米糊贴对联等现象展开“自制粘贴剂”主题活动研究;针对雨伞乱放和粉笔乱放等问题开展“我设计,我快乐”制作类主题活动。如为加强英语单词的识记,英语教师进行的“创造孤本绝版英语词典大创编活动”,让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编写过程中,强化对单词的理解,发挥创作力、想象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