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弹性化改革”,不能光考虑学霸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才是学籍管理“弹性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单单为了只在传说中存在的“超常儿童”去更改规定。

□李晓鹏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李鸿彬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建议,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当他们提前完成某学段学习任务后应给予提前毕业、升学等弹性政策,减少或减免升学考试环节,设置个性化、跨学段贯通式培育路径。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中小学生的学籍制度管理,确实过于刚性,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时候要对学籍管理进行改革了。但是,李鸿彬所谓的“弹性化改革”,窃以为前提并不充分。

在小学高年级、初中或高中起始年级,有极少部分学生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中的一门或几门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拥有超常的悟性,“将来很可能成为某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吃不饱”,非常想跳到高一年级或高一学段,但因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的限制,不能跳级、提前毕业,只能与同龄人接受一样的授课内容,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李鸿彬认为,这会导致这些学生的时间被消磨,对学科的兴趣与热情减退,错失培养拔尖人才的时机。

粗粗一看,这个说法貌似成立。但这话只对了一半,并不全对。一方面,确实有这种超常天赋的学生,学校教的内容远远赶不上他学习的进度。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只是极少数,而且很难进行衡量判断,到底是天赋异禀,还是父母造就的早熟?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所谓“超常儿童”,绝大多数都是在家长的操作之下催生出来的。这些“超常儿童”基本上都是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超前学”,不少人十几岁就学完了大学课程。他们的父母都是以“鹰爸虎妈”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最后,这些孩子大都“泯然众人矣”。学习就像长跑,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一旦我们把这样的孩子称为“超强天赋的天才儿童”,为他们大开“弹性化”的方便之门,就会立即导致这样的孩子大量出现,进入工厂化的批量生产模式。对于类似于李鸿彬所在的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样的名校来说,这么做却有极大的好处:一是可以掐尖;二是可以加快周转,那么单位时间的“产量”不就极大提升了吗?

另一方面,存在更多跟不上的学生。很多孩子有“吃不下”的表现,只因发育过程中存在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社会的贡献就一定低于那些所谓的天才。在他们当中,同样存在真正有天赋的孩子。爱因斯坦那么伟大的一位科学家,小时候也显得非常笨拙,9岁了还不太会说话,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很难顺利完成。如果按照我们的观念,早就把他打入另册了。天才儿童是可遇不可求的。对待教育,我们不能这么功利。

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孩子“开窍”得早,而有的孩子比较迟进入状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就会造成社会的普遍焦虑,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的发育是有规律的,最终会慢慢达到一个平均值,因此,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搞一刀切。既要让所谓的天才儿童能够成长,也要让学得慢一点的孩子能跟上。对于后者,不妨采取延迟毕业的做法,倒不失为一种“弹性化”的改革。

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才是学籍管理“弹性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单单为了只在传说中存在的“超常儿童”去更改规定。

我们关注的重点,还是应该回到为每个孩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打破对天才儿童的天然崇拜,才真的有利于天才的涌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