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 ——衢州学院奏响以文育人“三部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刘丹丹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一夜春雨洗掉了大半初春寒意,和煦的阳光滋养万物生长。新桥街上静静矗立的孔氏南宗家庙,诉说着衢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与众不同。

记者走在衢州街头,南孔文化的符号随处可见,整个城市浸润在儒学风尚中,“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可谓名副其实。一个长长眉毛盖住眼睛的Q版“南孔爷爷”格外引人注目,细问才知,原来这来自衢州学院。

近年来,衢州学院扎根儒学沃土,用高校的智慧激活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以南孔文化育人的特色道路,让南孔文化真正做到重重落地,生根发芽。

“原来孔子离我们这么近!”

“南孔爷爷”成为衢州代言人

“这是‘南孔爷爷’卡通形象刚刚推出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一见到“南孔爷爷”的设计师徐明,记者就迫不及待地问出疑惑良久的问题:“为什么‘南孔爷爷’看不到眼睛?”

轻启茶盏,落茶倒水,徐明不紧不慢地斟茶待客。“在设计孔子的形象时,眼睛是最难的部分。后来我们决定,用长长的眉毛把眼睛遮挡起来,因为孔夫子智慧的光芒太耀眼了。”徐明解释得很轻松,但“南孔爷爷”卡通形象的诞生却实属不易。

从想法诞生,到2016年正式推出,“南孔爷爷”卡通形象几易其稿。2018年,经过重重选拔,“南孔爷爷”正式成为衢州的城市卡通形象。经过改良和推广,“南孔爷爷”不只是单一的卡通形象,而是成为融合表情包、科普动画、漫画、联名产品等衍生品的文化IP。

“南孔爷爷”诞生于衢州学院,并非偶然。20年前,徐明毕业后就来到当时还叫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的衢州学院工作,油画专业出身的徐明有着超强的艺术敏感度,他认为城市动漫IP和潮流艺术IP将大有可为。“学校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让我能在一个行业深耕多年,只做好一件事。”徐明说。

除了“南孔爷爷”IP,徐明动漫IP设计工作坊还做了更多文旅IP的尝试,比如敦煌“莫玉”、嵊州王羲之、牛年“牛富贵”等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具象符号的尝试,还有像龙游溪口地域卡通IP“笋宝”“竹宝”,用当地特色物产带动当地文旅发展。如今,徐明在衢州学院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从学生身上,我也能学到很多,比如年轻人的喜好和视角”。徐明动漫IP设计工作坊也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走在衢州学院的校园,习习儒风扑面而来。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儒学文化”标识,传达出这所高校已经将南孔文化基因植入育人全过程。

“学会两条腿走路!”

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春节前,一则喜报传到衢州学院。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锡标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孔氏南宗文献丛书》,荣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共48册,内收南宋至民国时期各类著述40余种,收录孔氏南宗族人的著述41种,记载孔氏南宗的著述2种。《孔氏南宗文献丛书》的编纂出版,是继明代衢州知府沈杰整理汇编《三衢孔氏家庙志》之后,对孔氏南宗文献所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汇编出版。

“让古籍‘活’起来!”秉持着这一初心,吴锡标历时3年有余,将南孔后人散落的文献收集整理起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发布暨南孔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是衢州学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重大嘱托精神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构筑了孔氏南宗研究的新高地。

“我理解的‘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需要两条腿走路,脚踏实地。”吴锡标提到的“两条腿走路”是,既要进行学术研究,挖掘南孔文化精神内核,为南孔文化提供学术支撑,又要让学术研究通俗化。“南孔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在民间流淌。”吴锡标说,2000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游历诸国传播儒学文化,做的正是这件事。

在衢州,有一位被尊称为“老爷子”的孔家后人,他叫孔祥楷,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他曾经说过:“孔夫子不是我个人的,也不是衢州的,他是社会的、人民的。”

孔祥楷生前应衢州学院之邀,长年开设“文化漫谈”课程,向学生传授中篇小说写作、话剧及导演、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与作曲、传统思想与儒家学说。每年教师节,学校还会邀请孔祥楷给年轻教师讲座,将儒学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

如今,南孔文化研究中心一方面承担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省社科规划等省部级以上南孔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孔氏南宗研究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另一方面,编纂了图文并茂的《孔氏南宗》普及读本,开设“论语导读”“论语的智慧”等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2020年,“南孔文化”课程被认定为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

“演过颜回,你就是颜回!”

学生成为赓续南孔文化的生力军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舞台上,一束灯光亮起,孔传、孔端禀、孔琼等人物悉数登场。在衢州学院学生的演绎下,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百余人扈跸南渡,寓居衢州的历史故事缓缓展开。

舞台上,学生全身心投入演出,舞台下,指导教师马丽敏的眼角湿润了。没有人比她更了解,为了这场演出她和学生们付出了多少。“在一遍遍磨戏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到那段历史,对南孔文化的内核也有了深切的体会。”马丽敏说。

“如何让南孔文化‘活化’?”是入职衢州学院后,一直萦绕在马丽敏心头的问题。站在讲台上的她,总觉得南孔文化离着学生有点远。在大学的时候,马丽敏就喜欢看话剧、演话剧,突然一个念头在她心中产生了:“组建个学生话剧社团,不就离学生近了嘛。”

万事开头难,马丽敏发现学校里不仅没有戏剧类学生社团,很多学生甚至没有看过话剧。一开始,马丽敏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手把手教学生演。2017年,话剧社正式成立,取名为目目剧社。“目目既是衢州之‘衢’的一部分,又象征着我们用话剧带着学生回看历史,展望未来。”在马丽敏的解读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

目目剧社第一场正式演出的剧目是《颜回传》。灯光开启,本来紧张到哆哆嗦嗦的学生立马进入情绪;灯光关闭,舞台下掌声雷动。“在回来的车上,学生们哭了,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或者是震撼。”说到当时的情形,马丽敏仍记忆犹新。

“老师,我考上教师了!”“老师,我面试第一名!”每年毕业季,话剧社学生跟马丽敏报喜的消息总是响个不停。“通过排演话剧,学生们提升了人文素养,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马丽敏欣慰地说。给学生指引了一条路,学生在这条路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对一个教师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成就感了。

在衢州学院,除了排演话剧,以南孔文化为核心的社团活动还有很多,如学而社、南孔书社、古琴社、汉服社等。学生们相约研读论语、抚琴怀古……校园内,传统文化正在以接地气和年轻的姿态,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学校坚持以文铸魂、以文育德、以文传道,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和校园特色文化,形成以学术为支撑、以环境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以实践为路径的‘四位一体’育人新模式。”衢州学院党委书记杨玲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