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构建 淬炼立意 ——促进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度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杭州外国语学校 焦晓鹏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因此,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并“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可见,在线索梳理和课程内容整合构建的基础上,淬炼立意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整合构建——历史深度学习之基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内在动力驱动下,通过批判性学习和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构建,进而深度理解和把握知识、发展高阶思维、灵活运用知识于各类良构和劣构问题中的学习。由此,我们发现“整合构建”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基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这便使得知识的整合构建“有法可依”。

例如,思想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理性思考,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系统完整、层次清晰。百家争鸣、孔孟儒学、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儒学是本专题的学习要点,儒学的形成及发展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儒学经由后世不断修正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这样的梳理整合可将专题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不仅能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为推进历史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再如,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一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是辽宋夏金元这一时代的开篇。本课涉及很多重大事件及人物,知识点庞杂:第一子目“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由强化集权的弊端进入第二子目“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由于解决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出现南宋,因此又有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以此知识逻辑对教材进行重组:宋初危机及应对(地方势大与集权),财政危机及应对(国家贫弱与求富),南宋危局及应对(生死存亡与苟安)。于是便形成了“三对君臣、三场危机、三次应对”的课堂讲述线索,勾勒出两宋在政治上的建树与随之带来的困局。这样的课程内容整合,改变了传统课堂碎片化、机械式的学习过程,为促进历史深度学习和推动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淬炼立意——历史深度学习之魂

如果说前面所述的整合构建主要是知识层面的要求,淬炼立意则是对本课内容的理性升华,体现了整合的深度,是深度学习之魂。教学立意以教学主体内容为依托,不仅体现出知识的前后贯通和内在逻辑,而且与教师的学科视界直接相关,承载着教师对本课内容的最深刻理解和对学生深度习得的最殷切期待。

淬炼一堂课的教学立意,不能仅限于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补充史料,引导学生从广阔、宏观的视角重现历史主题和历史事件,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剖析,促进深度学习。

例如,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从知识层面看,主要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冷战展开:在冷战的国际格局之下,世界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然而作为教学立意,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需要从历史大格局的视角去理解和领会这段历史背后的“暗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下,从对抗到妥协、从吸纳到发展,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这条“暗线”是笔者结合单元主体内容淬炼出的较为抽象的教学立意,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并领会这一立意的过程,是促进深度学习的过程,从而构建丰满灵动的历史课堂。

为此,笔者教学时提供了许多课外补充材料,通过拓展材料,以辨析性的探究问题为载体,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为他们搭建一个深度学习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高阶思维。

独特的材料情境,宏大的历史主题,深邃的教学立意,真切的人文情怀,一气呵成。教学立意是课堂的灵魂,它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高度和价值度,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突破对知识的浅层学习,深刻领会理性提升的教学立意,高屋建瓴地把握所学内容,真正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总结反思——深度学习任重道远

纵观近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是一线教师面临的教学压力,而出现“知识过密化”“填鸭式教学”现象,则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突破这一困境,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进行思考。

对知识进行线索梳理和整合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和学科视界,深入挖掘教材,升华主题,淬炼高瞻远瞩的教学立意,达到知识与立意的融通,用事物的精细展现历史的宏大,培养高阶思维,已经成为我们的教学追求。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把知识融会贯通的同时,补充必要的史料引领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凸显历史课堂学习的价值,真正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在教学创设的道路上,且行且思。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