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行—知—行”中且吟且徐行
□嘉兴市秀洲实验小学 许颖桔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犹记得某日走过一年级班级窗前,听到学生们正齐读这儿歌。我驻足窗外,心想,这些小大人难道觉得教师小瞧他们了吗?后来才知道,这首儿歌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作。他的语言总是那么简短直白,却又总能让教育者醍醐灌顶。
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
亲知,是从“行”中得来的知识,是亲自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传授或从书上习得的知识;说知,则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陶行知先生有言:“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但他并不否认闻知,只是认为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认知的形成大多始于亲历实践,学科教学如此,劳动教育又何尝不需要先“行”。
一年前,作为新教师的我遇见一年级学生时,他们不会整理课桌,不会扫地拖地,纸屑、纸巾等垃圾随处可见。我强烈地感觉到,当务之急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我采取口头宣讲“不可随地乱扔”“见到垃圾随手捡起”,但几乎没有学生把我说的话放在心上。我只能在学生犯错时提醒,手把手教怎么握拖把、如何洗抹布,示范擦窗台……
就在与学生们一起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劳动热情被点燃,他们开始会劳动,甚至爱劳动了。
在我的不断鼓励之下,一批能干的小帮手成长起来,并以其辐射效应带领全班加入到劳动中来。
“行”的第一阶段终于稍见成效,收获亲知后,闻知才开始发挥作用,学生慢慢地感悟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有了一点小大人的模样。
二、亲知根上巧接枝
新的问题产生了,学生的劳动行为出现分化: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表扬下越来越能干;而另一部分没有被安排任务的学生,因觉得不公平而泄气,开始敷衍和偷懒。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赶紧召开劳动主题班会:表扬班级劳动模范,分享感人的劳动故事,倡议积极参与劳动。闻知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可学生的热情只持续了一小阵子。
陶行知先生认为,亲知的根上接枝才是真知。
我意识到,闻知所积累的劳动意识不够稳固,于是,将劳动实践任务拓展到学生宅家时间,特建议家长记录孩子的劳动瞬间并上传。
我趁课间播放了一些学生劳动的照片,学生们看得乐趣十足;我乘胜追击,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让这些学生分享劳动趣事,虽只三言两语,却收获了教师的赞扬与学生的掌声。
渐渐地,钉钉群中的劳动照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涉及的劳动项目也越来越多:从洗碗、拖地、洗衣服,到浇花、遛狗、刷马桶……劳动之乐被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劳动能力也随之得到锻炼,他们不再觉得班级劳动有那么困难了。
或许我们会困惑,这样的实践能让学生们获得怎样的知识呢?是“劳动光荣”吗?这好像挺抽象,但学生收获了切切实实的成就感。这也是亲知的魅力吧。
三、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今日之学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陶行知先生认为,行动是知识的源头,一切知识都源自行动,一切创造都以行动与知识为基础。如果行动是老子,知识就是儿子,创造就是孙子。
那低年级学生在劳动之中能否有所创造呢?
我想,简单的创造可以有。在劳育中,方式方法需要用心设计。教师光“劳力”不“劳心”,也会走入死胡同。
比如除常规劳动(打扫班级卫生、家庭卫生等)外,还可以举行厨艺创意大赛、废旧物品改造赛,以及开展设计美化班级墙面、制作水果拼盘等集体活动,发挥学生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性。
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比如,将厨艺创意大赛与语文某单元习作相结合,寓教于乐;或以图片和文字作品评出“班级小厨神”,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
与科技节活动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环保作品令我惊叹不已:废旧报纸制作的插花优雅美观,塑料泡沫摇身一变成了各种粮食,硬纸板做出了具有3D效果的剪贴画……
陶行知说得对,我们可不能小看了小孩子。天马行空也好,不切实际也好,我们给学生提供创造的平台,让他们尽情想象,去创造,去实践,去验证,从小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不能光靠闻知,还需亲知,再继续生长出闻知和说知,将“知”付诸“行”,进一步用“行”检验“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这就是“行—知—行”的教育理论模式。教育如诗,让我们且吟且徐行吧。
书 名:《陶行知教育名篇》
作 者:陶行知
出版者:教育科学出版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