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吓”哭大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连日来,吉林高校爆发聚集性疫情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则传播率颇高的、来自该校一名学生对于封校之后学生境况的“曝光”信。在这则仅有数百字的爆料信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学生“哭了”——“学生哭着给老师打电话”“每个人都在崩溃大哭”“哭着给家里打电话”“同学都急哭了”……

“哭了”只是青春的最真我表达

□杨朝清

看到“大学生哭了”,一些人热衷先入为主地进行价值判断,认为大学生缺乏强大的内心世界,在疫情面前失了方寸、乱了阵脚,甚至有人觉得当代大学生精神“早衰”,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

没有身临其境,没有将心比心,情绪性的批评质疑显然是容易的。在充满不确定的风险面前,恐惧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权利。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高校因其严格的保护措施,成为学生们和家长们心目中相对安全的地方,而这一次,狡猾、凶狠的病毒攻破高校,既打破了一些人的心理预期,也暴露出疫情防控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漏洞。

相关医学专家指出,消除恐惧是我们面对病毒必须走出的第一步。心理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没有完成心理建设的大学生,被疫情触动情绪也是一种正常现象。面对疫情,一些地方的市民出现了恐慌心理,将超市的蔬菜和肉类等商品抢购一空。“哭了”也好,抢购也罢,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对疫情存在恐惧、恐慌的情绪底色却是一样的,没有必要用“有色眼镜”来看大学生群体。

受疫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节奏一度被打乱。年轻的面孔本就生动鲜活,“哭了”只是大学生面对疫情的一种自然的表现。与更懂得内敛、克制的“社会人”相比,大学生愿意呈现出最真实的自我——在当病毒的威力超越了大学生的认知范畴时,出现暂时性的情绪宣泄在所难免。此外,有的在无人机下露出年轻的笑容,有的互相给对方唱歌加油打气,有的坚定从容地投身志愿服务……说到底,“大学生哭了”无关精神“早衰”,而是飞扬的青春在特殊情境下的一种呈现和表达。

过度保护不利于大学生成长

□朱小峰

高校爆发聚集性疫情封校,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学生各种“哭”,这绝对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疫情“吓”哭大学生,暴露出了学校管理及家庭教育中存在过度保护的短板,这样的短板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独立生存能力的发展。

大学生是成年人,必须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包括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能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种责任和义务,是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前提。大学是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地方,负责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和专业能力塑造,没有义务也没有精力来为学生提供日常照料服务。

在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成年人,都应该遵守国家和所在地政府的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学校发生疫情,大学生首先要利用学校提供的防疫条件,积极开展个人防护,并积极开展专业学习。面对疫情,因为恐慌而乱了阵脚,这既是对学生独立生存能力的一种否定,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质疑。

过度保护学生,会造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滞后或者残缺。高校需要检讨自己日常的管理方式,是否管得太多、太死,是否因为害怕出错,不敢也不愿意放手,造成学生对学校形成严重的依赖。答案若是前者,一旦遇到事情,学生束手无策,学校焦头烂额。实际上,对大学生只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就可以了,犯错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得到改正,并不会妨碍他们成长成才。

当然,除了高校,家长也要认真反思自己在孩子的管理中,是否也存在过度保护的问题。作为家长,出了问题别质疑在先,而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培养他们妥善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能力。

这段青春印记不应只留下苦难

□李 平

这个春天,“倒春寒”来袭。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加,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波及范围不断扩大。疫情形势严峻的吉林等地,一直严防死守的校园内也爆发了聚集性疫情,着实打了师生们一个措手不及,由于防疫准备严重不足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让不少大学生崩溃大哭。

他们的“哭声”不免令人心疼。人们常常感慨“青春才几年,疫情占3年”,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们来说,理想中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是一直以来的“诗和远方”,是多彩的课堂、激情的青春、丰富的社团活动,是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因疫情反反复复,被严格的封闭管理、没完没了的核酸检测、看不到头的线上网课所取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突发的疫情并没有给生活按下暂停键,生活的河流无法阻挡、滚滚向前。作为当代大学生,既然身处其中,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迎难而上。事实证明,很多在校大学生扛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之歌,有的奔赴抗疫一线,有的运用专业知识服务抗疫,更多的大学生隔离期间却不隔“爱与乐观”……

疫情平息仍有待时日。对于高校而言,特殊时期的校园管理除了要走在疫情前面,提前做好相关部署之外,尤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为学生拨开思想迷雾,避免学生出现思想、情绪上的波动,让学生坚信“困难是暂时的,疫情是可以战胜的”,鼓励学生用眼下的“静”为战胜疫情贡献一己之力。

疫情终究会过去,以后当大学生回望这段苦难,希望他们记起的,不光是自己一时情绪的宣泄,不光是被疫情偷走的那些宁静、美好,还有师生共同抗疫的众志成城、每一个为这场抗疫持久战作出贡献的瞬间、自己排除万难让学业日日精进的坚强,以及那份始终深植于心的“中国必胜”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