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遇到的都是最好的方老师” ——记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方海东的“养石成玉”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江 晨

“要成为什么样的班主任?”“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德育工作才是好的德育工作?”……像这样的问题,自从教以来,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方海东一直在思考。

他试着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赋予班级一个独特的名称,制定一套发展目标体系,每天写1000字以上的文章,为学生写成长记录……不追求名利,就这样保持一颗初心,26年的从教时光,方海东在坚持的路上收获了许多肯定。在前不久公布的2021年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上,方海东就位列其中。

然而荣誉并没有让他停止对教育的思考。方海东说,希望自己是更新变化的,要努力超越从前的自己。他一直践行这样的理念,让他的学生们感受到“他们遇到的都是最好的方老师”。有意思的是,“最好的方老师”与每一届学生的故事,总会以一个相同的问题开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班级建设打造归属感:

教育路上师生共成长

“他们班的学生很自觉、很努力,班级氛围挺好的。走过他们班,学生们的专注和坚定是一道风景。”这是学校好多人对方海东带的“石心班”的评价。

2019年9月,方海东成为一班的班主任。当他习惯性地向一群新生发问后,他在所有的回答中捕捉到了“共通之处”。“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蕴含着他们渴望获得的一种品质,比如学生说想成为袁隆平那样的人,那他其实是想成为一个有责任心、乐于奉献的人。所以当他们说完后,我都会再问一句,‘你是不是希望成为这样的人’,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方海东善于将不同的回答“合并同类项”,“石心班”也正是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挑选出来的最符合班级气质的名称。

“石心班”有着完整的发展目标体系,每一年都有一份相对应的“班级成长套餐包”,里面规划了每个阶段的任务。“‘石心班’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结合‘五育’,定下坚定、坚韧、坚持、坚毅、坚强5个角度,并分解为20个品质。同时将3年发展作为‘养石’的过程,并期待‘养石为玉’。”方海东介绍,班级建设旨在品质培养,培养方式采用“因材自教”,即以学生为主,教师引领,选择成长资源,实现自我教育

于是,“石心班”的学生每周都会写一张便利贴,贴在一个名为“点赞石心”的区域,将目光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成长品质,畅所欲言;只要手握班级货币“石心币”,学生就可在每月一次的“投标”中选择座位,此外还有20多种消费项目供他们选择;班门口贴有一张“入门宝典”,上面写着进入班级后要如何做、如何与人相处等秘籍……做好班级建设,培养集体归属感,方海东在“石心班”倾注自己的教育理念。

其实,在“石心班”之前,方海东还带过“飞扬班”“青石班”“追光班”等,班名也都是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总结而来。“一路走来,透过班名也可以看见,我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方海东说,此前,他会引导学生要如何做,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到了“石心班”,目标则变成了“成就一个真实的自己”。“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不设限,才有更多可能。”方海东说。

培养学生个体价值感:

越努力真的越幸运

梁亦鑫永远不会忘记2021年4月6日那天,他被方海东叫到跟前,让他打开玻璃瓶,把里面的纸条按时间顺序贴到黑板上。“3月11日,我看见梁亦鑫同学上课非常专注。”“3月15日,有同学表扬梁亦鑫扫地扫得很干净。”……二十几张纸条贴下来,梁亦鑫的脸早已被泪水打湿。

纸条都是方海东写的。“当我发现这个学生做事随便应付,上课走神,与母亲关系比较僵时,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如何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2021年3月,方海东默默开展了一个计划,他买了一个玻璃瓶,规定自己每天发现梁亦鑫的一个优点并写在纸条上,这样坚持了近一个月。“那天班会课,我让梁亦鑫把纸条贴到黑板上,他一开始并没有认真看,我摸摸他的头让他仔细看。其实学生最需要的是获得关注,让他知道有人在关心他。”方海东说,自那以后,梁亦鑫整个人的状态都在向好改变。

“石心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如此。他们的感受都一样:初一到初三,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班集体中获得了一份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有一半来自方海东。

初一入校时,方海东就给每一个学生拍了照片,这是他从带“飞扬班”开始就保留下来的习惯。

方海东给自己布置任务,每个学期拍5000张学生的照片。他还坚持每天写1000字以上的文章,内容都是学生的成长记录。在他看来,照片可以留作纪念,也可以作为教育材料,而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则可以反省并提升自己,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等他们中考结束后,我再给他们每人拍一张,然后做成视频,在毕业会上放给他们看。”方海东笑着说。

此外,方海东把货币概念引入班级管理。班级内所有的评价标准不再只有成绩,学生的所有表现都可以转化为货币,所以他的学生们对“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深信不疑。在上一届“追光班”中,有个学生通过班级货币成为“追光首富”。该学生给方海东写了一封信:在“追光班”,如果没有钱怎么办,你可以通过刷题、做错题、当课代表等方法去赚钱……巧的是,这样的方法在如今的“石心班”也同样适用。

“我一直相信,好的教师成就好的教育。我也很享受在我的帮助下学生向好改变的成就感。他们的眼里不能只有成绩,还应该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方海东坚信,打动人的教育是看到了人的成长,学习是人成长的一部分,是载体,努力才是目的。

追求教育的幸福感:

用逻辑厘清问题探寻本质

在方海东家中,除了教育类书籍,还有不少是企业管理、心理学、哲学、人物传记一类的书籍。他说他喜欢跨界去探寻问题的本质,然后沉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这仿佛应了那句:跳出来看,往往能看到更多。

这样一来,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引起方海东的思考。比如星巴克的环境布置让人产生舒适感,由此他引申到作为班主任,如何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产生舒适感。“我愿意用专业的方式去思考,生活中也有很多细节能给我启发。”

在构建班级特色之初,方海东的脑中已有一个大致框架:目的、目标、任务要求、安排等。“不论是做事还是看问题,我们都需要用逻辑厘清问题,比如从宏观到微观、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方海东也会调侃,自己是教历史与社会的,在看历史事实的时候,会从背景、经过、评价、影响等维度去看,在思考是什么导致学生出现问题时,也就是在思考其“背景”。

对方海东而言,看懂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用此前在台州看到的学生举例:学生写作业时手腕向内弯曲,所以写作业速度很慢,但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他分析道:学生弯着手写,是很不舒服的,而他之所以选择了不舒服的方式,是因为感受到了压力,缺乏安全感。“解决问题很简单,前提是你要看懂问题。”方海东说。

当然,这样的方海东也并非一天炼成的,他喜欢将功夫下在平时。因为女儿现在也在自己的“石心班”里,他所思考的教育,融合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作为父亲,从去年到现在,我给女儿写了131篇日志,我想通过日常记录发现她的成长。作为班主任,我现在还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生往前走的路上帮他们一把。帮助到别人,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

时光飞逝,“养石”之路走向尾声。“石心班”内书声琅琅,学生们期待着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模样。而在“石心班”外,“‘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合理?”“学生的规划性培养能否再进一步?”……方海东又开始思考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