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大学生适应灵活就业新样态从何发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叶 主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标。近年来,灵活就业作为一种就业形态,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帮助大学生适应灵活就业新样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重维度来考虑。

从内涵认知的维度看,灵活就业既是一种新常态,更是拓宽就业渠道的新机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新型灵活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方式的新常态。与传统灵活就业相比,新型灵活就业除了有工作场所非固定化、工作时间非约束化、用工关系非从属化等共性特征外,更具高质量就业特征。一是脑力劳动特征。无论是作家、自由撰稿人,还是艺术工作者、翻译工作者,多数从事知识经济的创造性劳动。二是数字化技术特征。无论是互联网营销工作者、电子竞技工作者,还是网络写手、远程技术及文案服务等,都从事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数字劳动。三是社交媒体共享特征。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公众号博主,都主要依托互联网自媒体社交等平台,涉足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大量新型灵活就业岗位不断涌现,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拓展了新空间、创造了新机遇,也满足了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多样化社会用工需求。

从自身素质的维度看,灵活就业既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更需要提升与新业态相适应的个性化就业技能。大学生适应新型灵活就业,需要增强定力、早做打算、积极应对。一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破除灵活就业层次低、不正规、没面子等错误观念。灵活就业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势独特,尤其是新型灵活就业,既提高了供需匹配效率,也促进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的专业性要求更高、适应性要求更强。二要掌握新的技术技能。提高数字化技能素质,熟悉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三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立足自身优势和特长,把新型灵活就业作为适应社会、检验能力和提升自我的平台,以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实现人生的梦想。

从就业指导的维度看,灵活就业既需要积极引导、精准推动,更需要规范有序、扎实推进。一要加强教育引导。把促进灵活就业纳入就业指导课内容,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调适就业合理预期,减少尼特族现象。二要加大推动力度。加强与生产、科技、生活服务型行业企业的对接,搭建新型灵活就业信息平台,推出专场就业招聘等,同时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到灵活用工的岗位见习或兼职,提高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技能,增强适应性。三要促进规范管理。新就业形态涉及各行各业,岗位性质和从业者特征也不尽相同,需要探索完善统一规范的岗位认定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和薪酬制定标准等基本制度,健全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从政府支持的维度看,灵活就业既需要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撑,更需要政策层面的强力保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积极宣传灵活就业的优势、典型、价值功能等,引发全社会的再重视。二是完善社保政策。建议对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法作相应修改完善,从法律法规层面强化对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三是加强权益保护。建议建立适应灵活就业形态的劳动时间、薪酬标准、培训要求等,做到有规可依,使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安全和经济收益得到充分保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四是推行培训补贴机制。探索建立灵活就业及其他用工形式的教育培训券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使各种形式的就业者都能及时得到优质服务和有效保障。

(作者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