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学教工具: 助力学教变革,促进思维发展
【什么时候使用?】
角色脑暴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哪一种学科、哪一种内容,都可以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它让学习者充分了解不同角色、不同立场的不同感知,调动“别人”的大脑为自己服务,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进行方案创想。当然,学习者与角色的共鸣不单是某人,也可以是某物。角色代入不单单是思维风暴,也可以是身体风暴。比如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学生需理解空气遇到热量变化会导致空气微粒运动,从而体积发生变化。学生对这一概念无法理解透彻。这个时候,可以借助角色脑暴学习工具,让学生扮演“空气微粒”并思考温度升高时,微粒会怎样运动?运动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尝试进行身体风暴来展示这个现象。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在遇热和遇冷时,空气微粒的运动能力不同而导致空气体积大小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更加生动和具体地掌握这个科学概念。
工具六:画廊漫步
●阐述者:许春莲(杭州市钱塘外语学校科学教师)
【教学实例场景】
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评估改进塔台模型》时,6个小组学生都已经完成了测试,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改进塔台模型。短短40分钟,介绍模型、评估确定修改目标、重新画图、介绍新方案,每一环节都需要时间,怎么计算也满足不了每一组都能展示的愿望。于是,我邀请了两组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先听再反馈评价,三五个人说完,示范效果达到了,这个环节就过了。但是,舞台聚焦,单线接龙式交互限制了学生的信息通道,难以满足每个学生沉浸参与并展示自己思维风采的需求。
于是,我运用“画廊漫步”组织教学:将学生的塔台设计单、测试结果和模型按组布置成6个漫步点,学生6人一组,3人先移位漫步,3人留守讲解,带上便利贴通过“我喜欢、我希望和我建议”3个角度完成对其他至少3组的评估建议,5分钟后交换角色。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体验了讲解员和评估员的角色,积极运用本单元知识对作品进行讲解评议,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帮助学生质疑探讨,巩固概念。教室成了思维共建场。
【什么是“画廊漫步”?】
画廊漫步是一种以学为中心,比较开放的课堂组织策略。每个参与者徜徉在“画廊”中,自由平等地通过“漫步”形式浏览、思考、交互,调动多感官去获得创意想法并输出信息。学生通过点位和角色轮换,同步高效完成处于不同漫步点的学习任务。网状课堂交互,增加了生生信息交流的通道,保障了全体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启思互学。教师需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际人数合理设置漫步点位,展示在教室不同位置,创设隐含学习任务的“画廊”,然后分组开展漫步轮换和评议反思。
【什么时候使用?】
新授的知识点较多,可以并进自主学习;学生的方案成果完成,如作文评议、美术画作、科学模型需要展示交流,教师都可以灵活使用画廊漫步,开展概念建构或者交互学习。
工具七:象限图
●阐述者:许春莲
【教学实例场景】
在《评估改进塔台模型》二次试教中,通过画廊漫步,每个小组都收到不少便利贴,我让学生们根据所收到的评价反馈进行修改优化。课后,逐一对比各组的新方案和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很多有效信息并没有利用起来。面对大量离散的信息,学生往往会手足无措。作为教师,该如何支持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进行聚类找到有用信息呢?于是,我采用了“象限图”,即绘制了一张坐标图,其横坐标为可行性,纵坐标为有效性。每个小组借助该图表对信息进行分类。比如第1小组收到“我喜欢——点赞9条”“我希望——问题3条”“我建议——改进方法8条”。他们对信息进行低效低可行、低效高可行、高效低可行和高效高可行4个类别的整理,得到可行性和有效性最高的3条,筛选出“通过加重底部,加大底盘增加抗风抗震能力”这一优化建议。接着,小组再次根据建议画图,将底盘周围一圈增加6根吸管。最终,象限图支持学生对信息进行了分类和优化,识别了优先级,聚焦并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向。
【什么是“象限图”?】
象限图,也称波士顿矩阵分析图,是用一个直角坐标系作为维度对信息进行分析。通过纵横坐标两个维度,分成4个象限,清晰呈现信息的定位,从而筛选信息。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问题设置并明确维度标准,高段也可和学生商议标准,如创新性、有效性、可行性、迫切性等,最好能指向发展目标和必要素养的培养。
【什么时候使用?】
象限图可用于问题定义、方案设计、模型迭代、成果评议等不同阶段,主要用于对这些不同阶段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同时可适用于不同的学科,比如作文课前期观察的人物信息筛选,美术课画作展示交流后的改评建议分类。
学习就是为了运用
□ 言 宏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教变革,减轻教师负担,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鲍雯雯博士组建了区域支持性学习工具研究小组,对国内外相关的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学习活动开展和教学设计的图表、问题支架、思维工具进行了梳理汇总,汇编了西湖区支持性学习工具手册,并鼓励全区教师积极实践。至今有近5000名教师,占区总数63%的教师参与学习和运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每个学科的课堂中都有教师使用工具,并探讨如何使其更好地辅助教学,这种情况慢慢变得常态化;工具使用从课堂延伸到了日常的教学管理研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研究学教工具。在课堂上应用了工具,学生们感受到了课堂变化,变得更有趣、更主动、更愿意参与。学教工具慢慢发挥出了作用。
西湖区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能真正创设应用情景,把工具运用到课堂,并总结提炼案例,以助力别的教师的学习。因为版面所限,本版只能摘录其中7个工具和运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支持性工具的梳理和提供,能够帮助教师教得更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得更指向思维发展。确实,正如鲍雯雯所说:“教师都要拥有自己的工具箱,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思考、探索和优化工具箱里面的工具,最终助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