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教授沈炜:用专业服务社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武怡晗

“在该案件查处过程中,贵校沈炜教授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持,以及建设性意见,为案件的最终破获提供了保障。”近日,浙江理工大学收到一封来自宁波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的感谢信,信上感谢信息学院教授沈炜在宁波“6·10”出口骗税案中所作的贡献,该案涉案金额高达27.73亿元。

“我们专门开发了一套装置,进行一次次的实验,最终找到关键的技术证据。”作为高校教师,沈炜常年潜心科研教学,却因为这次“跨界”破案被关注。其实,沈炜的“跨界”并非偶然,作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他一直站在服务社会的第一线。

一封突如其来的感谢信

时间追溯到2018年5月,原宁波市国家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接到上级单位下发线索,发现宁波某进出口企业涉嫌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大额进项发票金额高达2975万元。

发票所涉及的产品,叫作姿态稳定控制器,指甲盖大小,核心为芯片并内嵌控制软件。通常,一个控制器售价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最高上千元。

“如果这些控制器出口是真实的,按照这个数量都能装配全球所有的民用无人机。”发现其中“猫腻”后,宁波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稽查人员随即展开调查,一个连环骗税链条隐现。但案件始终缺少一个关键的技术证据——控制器是否具备说明书中的使用功能和价值,企业是否涉及产品低值高报?

2020年9月,经由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介绍,案件检查组联系到沈炜。“不同的芯片有不同的规格书,通过计算机检索,就可以知道这个芯片相关技术参数,并以此来测试这个产品是否具备相应的功能。”加入办案组后,沈炜就基本确定了这是一个打着高科技产品旗号的骗局。为找到关键性的证据,沈炜跟随检查组走访深圳企业,调取相关产品资料。返回后,他与其他工程师针对产品功能,开发相应测试装置,对案件所涉及的芯片进行一一检测。

“从实际的效果和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案件中的芯片远远达不到产品说明书所列软件的功能。为了骗税,犯罪分子甚至可以说是丧心病狂。”沈炜和其他专家共同努力,从技术角度上固定证据,加之相关严密的论证,出具技术鉴定意见书,帮助税务机关和警方确定了此宗骗税案的关键证据。经过后续摸排,此案涉及全国54家企业,案件的顺利侦破为国家挽回重大损失。

执着付出“跨界”服务

这几天,沈炜“破案”的消息,让他成校内外的焦点人物,但熟悉他的人却并不意外。主攻智能控制、云计算研究的沈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省部等各级计划项目20余项,获得过国家、省、市级科学技术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他先后协助省内外多地公安部门开展证据鉴定,破获多起涉及信息技术的案件。

“请沈老师做鉴定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但只要是为服务社会,他从不推辞。”省机电设计研究院下属鉴定公司经理袁严浩瀚说,部分鉴定项目时间要求紧、过程相对烦琐,还牵涉相关案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冒风险。但沈炜认真仔细、不计付出的态度,赢得了公安部门的肯定,这才有了一次次的合作。

“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服务社会,我觉得很有意义。”这是沈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凭借着万事不怕难,只要肯付出的执着,多年来,沈炜做成了一件件“跨界”工作。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多久,他就奔赴泰顺县担任科技特派员。在对口帮扶的垟溪乡,他“撸起袖子下农田”,深入调研乡镇实际,与当地乡政府一起开展生姜种植等扶贫工作,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累计实现增收近百万元;他对接农民和商户,为泰顺当地猕猴桃在杭州打开销路;他利用技术特长,牵头申报省重大项目《叶蜡石纳米改性技术及产业化》,成为泰顺县承担的第一个省工业重大项目;在深入考察过程中,他提笔撰写文章记录泰顺山水,通过媒体推介泰顺旅游资源。甚至,他还“跨界”主编了一本面向“三农”的科普读物《农机巧用常识问答》。

在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他跑遍了负责派驻县的19个乡镇,累计行程超3万公里,为政府、企业、农户排忧解难。但沈炜却觉得,这些经历里自己收获最大:“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如果没有在农村的深入服务,很难说认识真正的中国。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扎实认真服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探索,让我明白为社会服务的真正意义,也影响着我的人生追求。”

24小时在线的“码农”教授

“杭州全面推行汽车交替通行政策。新交规下,无人驾驶车辆如何自动导流?”这是上学期末,沈炜在“Python设计程序”课程中出的一道考题。认领题目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三专业学生张子岳和同学组队,像程序员一样,集体头脑风暴,熬夜编写代码,记录研发过程,并制作PPT答辩展示——而这些,将决定他们的最后成绩。

不少学生说,想要在沈老师的课上“浑水摸鱼”有点难:课堂上需要带电脑,不能跑神,因为随时要练习知识点;期末考试从不划重点,考题都是自编的,与最新的时事挂钩,例如鉴别“元宇宙投资”的真实性、建立新冠病毒传染模型并判断是否能与病毒共存等,根本没办法提前准备。

虽然沈炜的课很“难过”,但每次教评,学生们总给他打“高分”。“每堂课,沈老师都会拓展出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他总是引导大家思考技术对生活的帮助。”“在沈老师的课上,我意识到自己可以用技术守护祖国。”

“教师要让学生信服,必须要了解当今主流的技术。”在信息学院309实验室,沈炜常“固定”在几块电脑屏幕前,透过越来越厚的镜片,像一线“码农”一样,保持着每年2万行代码的“输出”。从教19年来,沈炜坚守“技术纬度”,用一个个与“社会经度”深入交叉的命题,指引学生们不断清晰定位人生坐标。“沈老师带领我们做水质检测、食品溯源。他做的科研项目,不仅要锻炼技术能力,更要紧贴实际,能服务大众。”研究生毕业后,几经转折,赵鹏泽到一所高校任职,他立志要做像沈老师这样的教师,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更要育人传道。

作为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负责人,沈炜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但他总在开新课。“信息技术专业培养计划调整较多,每次都是他主动啃‘硬骨头’,带头打磨新课程。”在信息学院副院长姚青看来,沈炜接到通知总是“秒回”,几乎是“24小时在线”。潜心教学科研的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带动着整个专业迅速成长。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