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本就不该是“开盲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工作再难找,求职也不该是随机“开盲盒”。多了解求职的企事业单位真实生态、多分析即将入职的雇主单位职场规则,对于确立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必要而关键的环节。

□邓海建

又一个毕业季临近。据媒体报道,大批以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即将带着新的言行和思维方式步入职场,他们不仅不迷恋大厂的光环、敢于对加班“说不”,甚至在面试前“反向背景调查”雇主。“我们不应是‘求工作’,而是‘找工作’。”在不少应届生看来,“反向背调”不仅应该是流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求职应聘,“背调”是例牌。一般在面试流程后,用人单位会通过咨询应征者的毕业院校、前公司和其他相关人士,对应征者的背景资料进行真实性核查。听起来,这有点类似企业收购兼并过程中的尽职调查。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们,给传统意义上的“背调”来了个“反攻”。于是,“反向背调”雇主似乎成了新鲜又刺激的事。

这个惊诧论的基调,大概是——求职者就该成为砧板上的“鱼肉”,而雇主才是掌控决定权的“刀俎”。

就业确实挺难的,今年“特别难”,直接的佐证有两个。一是当下的工作本来就不太好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是2亿人左右。更严峻的数据是,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是历史之最。二是疫情“黑天鹅”的影响,今年找工作确实更不容易。教育部为此专门推进了“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不过,不管是怎样的就业背景,严峻的供需结构和严谨的权责关系是两个概念。换句话说,不管就业难不难,求职与招工双方的责权利应该是清晰稳定的。更进一步说,不能因为工作不好找,雇主处在“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求职者就必须让渡合法权益,逆来顺受。

据说在网络上,“反向背调”甚至还被总结出了不同“段位”:最基本的操作,是从各种网络App信息中查看公司,去招聘网站了解同类岗位;更进一步,是找师兄师姐或曾经在公司实习工作过的“小伙伴”打听内幕;进阶版的,是去薪资工具里比对薪资水平,从企业查询网站上看公司规模,查老板背景,甚至还要看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及其投资逻辑。

“反向背调”其实就是“双向选择”的理性归位罢了。企业既然要严格履行“背调”的权利,员工当然也可以做足了解的程序:雇主了解员工,是对企业负责;员工了解公司,是对自我负责。既然是“双选”,当然是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理性选择。或者说,这本身就是求职过程中的必修课,是高校职业规划与设计课程中的“核心章节”。

“反向背调”说白了,其实就是求职者应该尽到自我负责的基本义务。在了解与沟通的过程中,求职者传递出的渴望平等、追求自我表达、重视自身合法权益、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等,也会顺带着倒逼企业去作出改变,营造出更好的就业环境。同时,求职者同等状态地了解并体认雇主情况,也有助于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事实上,对任何领域而言,充分知情权都是自主选择权的基础。工作再难找,求职也不该是随机“开盲盒”。多了解求职的企事业单位真实生态、多分析即将入职的雇主单位职场规则,对于确立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必要而关键的环节。“反向背调”雇主谈不上什么反客为主,这只是求职者对等的权益与自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