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如何“涵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5-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有意将中国古典型艺术美、中国现代型艺术美同外来型艺术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地结合起来讲授,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以来中华民族所回望的古典型艺术美(气韵、感兴、古雅)、新创造的现代型艺术美(典型、流兴、流动回溯),并且将它们同外来型艺术美(古希腊艺术美、浪漫主义艺术美、现代主义艺术美等)加以比较和鉴别,同时鉴赏到世界艺术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而对于“人类共同价值”产生更具体和更深沉的体会。同时,当教师向大学生讲解美术作品时,可以提出如书中第六章论述的重要问题:“为何西方艺术家对人体描绘如此热情贯注,为何中国艺术家又对山水画寄予心香?”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学生会从别样的角度引发审美思辨:中国的《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名作均以山水为描绘对象,西方的《维纳斯的诞生》《草地上的午餐》等经典皆为人体艺术作品,这背后源于西方与东方思想传统的思维差异。

    “中国古人并不急于从变动纷繁的世界中抽绎出静态的认识模型,而是将其视为一气流行、周转不已的动态过程”,也即中国画“重传神而不拘泥于写实”,“偏好飞动流变的动态之美而非静态之美”,如清代方薰所述强调“气韵”——“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进而,当早已具备成熟思辨能力和审美感知的大学生们,以审美之眼对比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以“霞衣霓裳、衣袂飘飘的波纹动势来呈现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飘逸之美”,与同样以女神为主题的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中“让时间静止的完美的裸像”呈现那惊鸿一瞥的不同风格时,他们被艺术作品由直觉冲击形成的“美”及其背后蕴含的宏大哲学与文化素养的感知力,就必然会在心灵深处茁壮生发。

    此外,书中还特别就教师角色与美育问题进行了专章讲解,以便为即将走向教育岗位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美育素养储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