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了行动目标,强化了职责内容。本期“对话”栏目特别邀请学生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对《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刘博智
【对话嘉宾】
胡谊 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周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官锐园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主任
乔志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
席居哲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四位一体”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新格局
主持人: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它的出台有什么重要意义?
官锐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特别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对做好新时代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保障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行动计划》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促使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行动计划》中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工作重点和行动策略,也都是对这一工作总目标的具体实践。“四位一体”的目标涵盖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环节,而在这四个关键环节中,又涵盖了各自不同的工作要点和基本目标。
主持人:《行动计划》的整体谋划是什么?
乔志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民众承受的压力也普遍增大,这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因素传递给了学生。加上三年疫情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行动计划》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未来三年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行动计划》明确要把形成更加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体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复杂性的认识,这有助于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开展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要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教育部门首先要对这项工作充分重视,在五育并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做足工作、做好工作,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并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工作。另外,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预防、监测、干预等工作也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行动计划》对卫生健康、公安、民政、宣传、网信、共青团、妇联、检察机关、广播电视等多个部门的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行动计划》要求整合多方面力量采取联合行动,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为有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多元、专业的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行动计划》明确“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心理健康工作“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因此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行动计划》要求“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各地“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学校应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行动计划》指出,要“成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要“依托有关单位组建面向大中小学的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判和条件保障”。这些重大、具体又有操作性的举措将切实地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主持人: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应该如何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落实落细?
乔志宏:心理健康工作既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动计划》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放在工作任务的首位,要求做好“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这将心理健康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将学科教学、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等工作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阵地,引导广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只关注原有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要重视学生在其中的心理体验,在日常学习、活动等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作用等也作出了明确要求。《行动计划》对规范心理健康监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要规范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监测时的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和完善心理预警及干预工作,从多个方面健全预警体系,优化协作机制,畅通转介通道,有效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多部门联合构建系统协作机制
主持人:《行动计划》主要工作目标就是促使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健康教育在这个体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开展?
席居哲:全面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这项行动计划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统筹推进和扎实抓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健康课程质量。《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反映新时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体现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新成果,关切学生心理健康典型问题,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内核,结合各学段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突出科学循证精神;课程实施要注重学生体验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学思兼顾、感悟结合,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固本培元”,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留意自身和身边心理问题信号,在对心理问题及应对进行讲解的同时,要着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课程评价要兼顾知识与技能,突出发展性和根基性,强调对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评估。
其次,要提升健康科普的渗透性。《行动计划》提出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向家长、校长、班主任和辅导员等群体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做好心理健康科普教育,需要在突出科学性的前提下,在表现形式上下足功夫,结合发展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突出科普读物的渗透性和易达性。心理健康“服务包”中应包括“营养包”“调适包”和“急救包”:“营养包”用于心理健康培育,“调适包”用于轻微心理问题调节,“急救包”用于紧急情况的自救和施救。依托健康主题教育日,以及在类似中高考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要形成健康教育的合力。《行动计划》强调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在工作目标中提出,“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这需要通过配齐并稳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设立并增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措施来实现。
主持人: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存在情绪波动大、冲动性行为多等特点,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和适当疏导,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度过风险期。那么应该如何提升监测预警的敏感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