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车之两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车之两轮”,两者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偏废。一方面,经济建设是中心,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是生命线,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国家长治久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要一放松,经济建设就可能偏离正确的航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文明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精神文明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新跃升,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开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不可能得到发挥,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并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新征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依然是我们党面临的中心工作与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富足的现代化。恩格斯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虽具有制约决定作用,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同样具有反作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自信自立,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精神贫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新时代新征程,要牢牢抓住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持之以恒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把这一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工作做实做细,特别是“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用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既要对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学习,又要对接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体系,特别是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要对接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把握思想教育的细节与节奏,使教育引导带上温度,既有意义,更有意思。进一步讲,一方面,要充分激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功能,不断将高扬的理想、道德观念渗入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现场,使人们在现在与未来的每个抉择中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正视民众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中所产生的需求,持续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在深扎社会沃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完善。也就是说,越是改革开放,越是抓经济建设,越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越要强调与维护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越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越要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原理,决定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发展。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相促进,是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验之一。新时代新征程,对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来看待与处理。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但并不意味着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削弱,也不意味着双方可以互相取代,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之所以呈现令世人瞩目的中国之治,就在于它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根本政治保证,将党的领导作为最本质的特征,将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积累强大物质条件作为发展基础与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统筹推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又要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切实做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共融、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鲁东大学校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