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值得一提的是,学科实践并不是对探究学习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体现了人们对学科教育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呼唤“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的真正的学科探究。

八、如何在学科中强化“实践意识”?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各课标修订(研制)组的重要共识是必须强化“实践意识”,确立实践在各学科培养人中的重要乃至核心地位。为此,各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增加了大量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从这个角度说,落实课标就是要把这些实践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可以说,实践性就是新课标为教学活动确立的“刚性”标准,新课标所要求的新教学不是简单地在原有的育人方式框架中增加点“实践”“活动”的成分,而是要以学科实践为支点,撬动传统育人体系,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型育人方式。

核心素养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身心有机融为一体,外在的知识才能变成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品格。学科实践本质上就是要求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来学习学科。尊重并彰显学科的独特性、体现学科的精气神,是学科实践的核心要义。

九、作业该如何改革?

王月芬(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巩固的手段。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复原力、自控力、专注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素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业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能仅仅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

作业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双重功能。如何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作业?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与实施,是目前可操作且有效的实施路径。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有助于避免以课时为单位的零散、孤立、割裂等问题,更加有助于知识的结构化、问题解决的综合化。

学科基础性作业应该是有助于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各种类型作业的结构化组合,而不是单一作业类型的“一统天下”。教师还需要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统计分析、讲评辅导等方面齐抓共管,这样才能确保产生好的作业效果。

十、未来考试、评价的方向

是什么?

张卓玉(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依据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测评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不论是客观性测试还是主观性测试,考点必须“生长”在产生知识或应用知识的“土壤”之中。

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从注重考查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发展水平。

坚持试题的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结论的素养。把批判性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的培养作为教与考的重要内容。

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测试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一个有思维含量与探究含量任务的过程,或做一件完整且有挑战事情的过程。

申继亮(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考试评价要强调素养立意。就是要在创设的情境、给出的任务当中去考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去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是简单考查学生死记硬背。比如对历史学科的考查,就要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时间、人物、事件的考试要求,而是通过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比如晚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往历史考试通常考什么时间、什么事情、什么内容等。未来会怎么考呢?《马关条约》签署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允许外国人来投资办厂,这两者有什么不同?这不仅仅考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素养的综合表现。

十一、如何强化一体化设置

和学段衔接?

田慧生:一是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二是关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三是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胡惠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世界各国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推进幼小衔接的路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学段入手,对如何实现幼小衔接、小幼衔接或双向衔接提出要求;另一类是从课程与教学入手,强调设计专门的衔接方案或课程来实施幼小衔接。后一类路径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此次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体化设置,提升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了学段间的衔接。各学科课程重点关注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内容的设计,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强调实践,创设情境,运用体验、合作、探究、表现、交流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部分内容来自教育部官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