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进校园之后—— 有变化,有传承,有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江 晨

前有500多万名师生共上“科学第一课”,后有18所中小学获得首批“浙江院士科普基地”授牌,新学期以来,在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的联合推动下,省内中小学校园里处处萦绕科学教育的氛围。学生们的好奇心,也在这浓厚的氛围之中萌动起来。

有的学生对校内科学课程内容进行发问;有的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探索;还有学生把握住和院士面对面的机会,向他们求解关于科学甚至是关于成长的困惑。“也许很多孩子是拥有科学梦想的。我们希望通过筹办科学活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日常教育,帮助他们向实现梦想更进一步。”省科协相关工作人员汪光年说,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呵护并促进他们的好奇心“生根发芽”。

“不追明星追‘科’星”

早在4月1日施一公莅临学校前,“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将来校作讲座”的消息就在温州中学的校园里传了个遍。学生们都想一睹“学术大咖”的风采,教师们也早早地开启了“朋友圈刷屏”模式。用“轰动”形容这次线下活动并不过分。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校只有400名学生能够现场聆听讲座,剩余师生则安排在教室里观看现场直播。按照学校“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积极性”的选人标准,高二(3)班的施咏盛有幸获得一张入场券。此前,他对施一公的了解来源于网络: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而当他亲眼看见这位戴着眼镜、举止得体的学者时,比起万千光环,施一公的平易近人更让他印象深刻。

讲座主题是“西湖已至,未来可期”。施一公站在台上,将自己学习生物的经历、创办西湖大学的初心等内容娓娓道来。台下学生们聚精会神,不想错过讲座内容的任何细节。“听他讲到自己的求学经历,说自己也曾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时,我很有共鸣。”施咏盛听得入了迷,他知道,一句句温润的话语为他描绘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是标注了方向的理想。后来,他在讲座感言中写道:“施一公校长道出了一代青年学子的迷茫与沉重,也以科学精神凝聚一代代科学家的动人故事启迪在场的同学。他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步履不停’。”

“那天,讲座从下午3点开始,原定只讲1个小时。但施一公校长到下午6点多才离开。”温州中学副校长苏丰华记得,讲座后,学生们在校园里将施一公团团围住,有问问题的,有要签名的,还有站在远处观望的,眼神里透露着崇拜。“当时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追星现场,学生们追的不是明星,而是‘科’星。”

价值观念就是在“追”的过程中悄悄改变的。“如果课本里、墙壁上展现的科学家能够在学校里出现,物理距离的拉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好奇,让他们产生惊喜之感,这甚至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汪光年介绍,今年省科协筹划的“浙江院士科普基地”,其初衷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引导。榜样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名人产生的效应会更好。”苏丰华说,虽然施一公来校次数不多,但这一次讲座不知道又为多少学生埋下了探索科学的兴趣种子。

“在活动中、课程中传承科学家精神”

4月19日,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小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五年级(1)班的龚星宇正在制作降落伞。剪开垃圾袋相连处,然后将两块大长方形的袋身粘在一起组成一个很大的正方形,再对折成一个三角形……“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降落伞,但是制作起来并不简单,我甚至觉得有一点点难。但是在成功的那一刻,我很有成就感。”制作完成后,龚星宇迫不及待地向同伴们展示自己的成品,一旁还在制作的同学眼里不免有些羡慕。

“学校的科学教育氛围很浓厚,虽然是农村小学,但资源和活动并不比城市学校少。”煤山小学校办主任吴利芬告诉记者,2017年,学校就聘用在职中科院院士沈树忠为校外科技辅导员。之后,学校不仅迎来了杨树锋、刘嘉麒等院士到校开展科普讲座,还通过他们为学生争取到去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参观实验室的机会。此外,学校还通过“馆校合作”搭建了金钉子地质博物馆研学基地,开展“我是金钉子科普推广员”活动,学生通过研学培训、考核,就能成为金钉子小小讲解员。“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吴利芬说。

而在衢州第二中学,“上课”已成为该校学生感受并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又一方式。

4月28日下午自修课时间,高一(5)班的姜若寒和同伴到学校图书馆4楼的创客空间参加科技选修课3D打印课。他们要跟着教师利用计算机建模,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一只翅膀可以扇动的老鹰。而在隔壁教室,其他班的学生们正在上一堂航天航空探究课。“自从学校在中科院院士们的指导下开发了科技探究类课程,这样的场景已十分常见。”衢州二中教师张志强说。

在衢州二中的校园里,随处可见赵南明、郑树森、吴丰昌、谢树成4位院士校友写的楼名和校园景观牌。这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开展了不少有趣的科学活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办“中国科学院—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创新实践基地”、邀请中科院院士任其龙到校举办化学科普讲座……“学校给予了我们很多机会和资源,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感受科学家精神。”姜若寒说,学校近期入选了首批“浙江院士科普基地”,她期待未来学校的科学活动会更加丰富,自己也能更快成长,像科学家们那样,通过努力将想法变为现实。

“持续浇灌每一颗好奇的种子”

去年10月,省科协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写信人是中科院院士陈旭和沈树忠。在信中,他们表示希望能在湖州市第二中学建立科普基地。“这封信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调研后,我们为湖州二中授牌,该校也成为首家‘浙江院士科普站’”。汪光年介绍,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从去年开始,不少活动已在浙江省内开展起来。

记者了解到,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浙江省推出“双千”助力“双减”科普专项活动,开放千家科普基地、招募千名科普专家,丰富学生们的课后生活。到目前,省科协打造的“群团助力‘双减’数字化平台已经汇聚了310名专家和414家教育基地,首批18家“浙江院士科普基地”也已对外发布。

此外,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省教育厅组织开设“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活动,邀请著名科学家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设直播课程。“2月24日,‘科学第一课’正式开课,我们邀请了施一公校长讲课。现场,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学军中学、宁波海曙中心小学、常山县第二中学等学校的学生们还与施一公进行了现场连线。”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各地学校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们十分喜欢这样的活动,如果疫情防控条件允许,他们将在5月开展“科学第二课”。

此外,不少学校也在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创新模式。温州中学每当有重大事件,如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新闻,学校都会采用停课方式,在广场进行直播,让学生们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观看;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与泰德新材料、维康药业、中广电器等企业共建研学基地,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美育、人文、科创、智造研学课程体系,后续将引进企业主管、高级工程师开展研学讲座,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验室、生产基地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