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世说新语》里的故事做成了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嵊州市城北小学 尹蔡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被剡中百姓尊为“剡中第一乡贤”的“雕圣”戴逵,对剡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让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给学生的生命打上精神底色,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雕圣文化”美育课程。

戴逵,字安道,东晋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美术家、音乐家,被尊为“剡中第一乡贤”,与“书圣”王羲之合称“嵊州两圣”。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出自《世说新语》中有关他的典故《雪夜访戴》。嵊州的戴望村、逵溪村、访戴桥、二戴公园等地名也都是为了纪念戴逵。

嵊州市城北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艇湖山下,这里就是《雪夜访戴》故事的发生地,有一组群雕演绎着这一段千年风雅。

学校通过查找地方志、请教文史专家、实地考察等方式积累课程资源,并制作了乡土美育活动手册——《走进雕刻时光》。

手册主要由“1.感受‘雕圣’戴逵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2.欣赏石雕、木雕、砖雕;3.追寻工艺大师,调查根雕产业;4.动手创造生活中的美”4个部分组成。

嵊州传统建筑的雕刻艺术声名远播,特别是城隍庙,被称为“江南三雕第一家”,其“三雕”(石雕、砖雕、木雕)被誉为“江南一绝”。

嵊州雕刻产业方兴未艾,是全国的“根艺之乡”。在政府的扶持下,文创园从事根雕产业的企业有60余家,从业者3000多人,年产值千万元。

因此,手册的活动环节体现实践自主性,每个活动分“我的活动我设计”“我的计划我行动”“我的成果我来秀”3个环节,每个环节图文结合,通过“聊一聊”“想一想”“查一查”“理一理”“我展示”“分享链接”“小贴士”等任务与材料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与戴逵有关的古建筑与文学作品欣赏,激起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学校编写了可知可感的美育读本——《剡中访戴》,其中提到的艇湖村、艇湖路、艇湖塔都是学生熟悉的地名,亲切感油然而生。

剡中最早的官方书院——建于元代的二戴书院、元代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苏轼等文人墨客以“雪夜访戴”为主题而写的诗词、森林公园的照片和故事,引出学生对“雕圣”戴逵的认识,再到“雕圣”对剡中文化的深远影响,进入“雕圣文化”的美育场。

在一次次的行走中,问题被一个一个解开,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学生们来到逵溪村、戴望村,采访戴逵研究专家童玄德和卜樟桥,聆听戴逵的事迹,学习他高洁的品性。

在学习过程中,全班学生分成5组,每组各选出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教师给这10名团队核心成员开会培训,明确责任与任务。

10名组长的家长自动成为家长团队中的组长。教师召集家长开会,对家长团队进行培训,统一认识,了解活动的意义。

小组成员交流并梳理问题,安排小组活动每个阶段的任务节点,制订方案。

通过学生对最感兴趣的零散问题的比较分析,围绕“美”提炼出本质问题,在不断的讨论中,得出各种设想,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一个倒树形结构的问题链,涉及社会、经济、艺术、人文等领域,“刷”出一大片知识,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多角度持续探索空间。

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多次去过城隍庙、崇仁古镇,却从来没有如此细细欣赏过、慢慢品味过建筑雕刻的美。

学生王晗宇在作文中写道:“要有一对发现美的眼睛、一双灵巧的手和十足的耐心……才会有如此动人心魄的美。”

学生们锯竹子、削木头、刻花纹、摆造型,做成笔筒、挂件等心爱的雕刻作品,从欣赏美到用美的创意让生活变得充满艺术。

一出名为《剡中访戴》的戏剧被创编出来了,剧情从东晋时期的访戴典故,到唐宋以后的诗词绘画,最后讲到如今对“雕圣文化”的一路追寻。

从做海报、设计入场券,到正式登台演出;从服饰、道具的选择和准备,到队形的舞台效果,再到台词的表现力,学生之间相互协调,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成长,呈现最美的自己。

美育本质上既是哲学教育,也是情感教育。新时代呼唤“以美育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学习基于乡土文化的“雕圣文化”美育课程,就是学生接受浸润式美育的过程。美育课程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连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传下去”,成为根植乡土文化的美的基因,并因此而成长,成为精神饱满、心灵高贵、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