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中心小学: 下好劳动教育这盘“大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顾松灿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伴随着《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一幅幅劳动画卷在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中心小学里铺展开来:叠衣服、系鞋带,虽是一场比赛,但一、二年级的学生们一脸淡定,动作有条不紊;走进三、四年级教室,学生们将烤好的饼皮从中间切开,加入肉片、青瓜、胡萝卜等馅料,一个个香喷喷的肉夹馍制作完成;五、六年级的学生们分工明确,去皮、刀切、摆盘,富有创意的果盘造型令人耳目一新。“水果拼盘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劳动的快乐!”五(4)班学生郭斯涵兴奋地说。

这是崧厦街道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周活动上的一幕。“做早餐、摆拼盘,从生活的小事入手,不仅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乐趣。”大队辅导员丁群丽介绍,学校结合发展特色和学生成长特点,坚持“一个年级一个主题”原则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对学生来说,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更贴近生活、赋予他们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校长夏伍华认为,想要做好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有适合学生劳动的场所和承载劳动课程的实践空间。

2018年,学校在校内开辟了“青青苗圃”作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每班承包一小块,育苗养护,观察探究。春天,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插下了260根绣球花枝条。之后,他们就成了劳动基地的“巡查官”,开启了观察、记录、对比试验的项目化学习之旅,一起探究绣球品种对发根率的影响。

学校还专门在校外建造了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盆景基地——“虞园”,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远程调控,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浇水、控温,体验现代农业的科技感。

“目前,我们在校内已经拥有了越窑青瓷研究室、‘伞花朵朵’工坊、清心茶室等多个功能教室,同时我们利用周边环境,建立了‘虞园’、中国伞城、祝温村等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实现了校园、家庭、社会的有效融合。”夏伍华说,学校相应地开发了盆景、青瓷等多门劳动特色课程,在全校72门拓展性课程中,劳动类占了15门。

为了让这些劳动课程更具感染力,崧厦街道中心小学制定了劳模工匠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方案,让劳模工匠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从一个中考“失败者”,到酒店大厨,再到制瓷大师,最后成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青瓷工艺高级技师顾少波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越窑青瓷的兴趣。在越窑青瓷研究室里,顾少波和一群热爱青瓷的学生一起拉坯、制坯……603班学生小莹表示,要刻苦学习技艺,立志成为像顾叔叔一样的人,助力上虞青瓷文化传承。

全国劳动模范、崧厦街道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把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庄管理无序的落后村,建成享有“创业乐园、生态花园、文化公园、人和家园”美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学校结合“立格育人”党建品牌深化行动,编写了《故事中的党史》《故事中的经典》等校本教材,其中,《乡村振兴路上的“山海情”》一课,还原了杭兰英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种种感人场景。听了课本上的主人公杭兰英的亲身讲述后,学生们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一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也要像杭奶奶一样,做对社会、对家乡有贡献的人。吾辈当自强,不负韶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