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课后托管服务课程的异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曹伟华 成佳梁

随着“双减”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托管服务,比较典型的做法是“1+1”模式,即“1小时课业辅导+1小时课外拓展”。不少小学则提出了“零家庭作业”的口号,即放学不留书面作业,甚至把书包也留在教室。这些做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给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

但在各地开展课后托管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一些学校在托管时开展学科教学,即按国家教材正常上课;还有一些学校则把学生带到操场等户外场所,任其自由玩耍;另有极少数学校既不组织学习活动,也不安排答疑解惑,以所谓的“自习”把学生看管在教室里,以“平安无事”地度过两小时求得完成托管任务。

纵观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把课后托管服务中有问题的课堂分为补习式、放羊式和看管式:

一是补习式课堂。它是应试教育的自然延伸,教师布置试题或发放试卷,学生刷题,教师批改、讲评。表面上看,教师似乎很敬业、很负责,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习得知识,提高成绩,但实际上却损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停滞于机械、被动、浅表的学习,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思维方法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放羊式课堂。它是自然教育的人为异化。自然教育提倡在自然中按照天性培养孩子,但一些学校由于师资有限,无法满足每个班级的托管服务,便以分散的户外运动替代分班教学,美其名曰“解放学生的天性”,事实上是一种无序状态。部分学生由于自控力差,游离在活动之外。这不仅起不到健身、益智的效果,还易引发校园安全问题。

三是看管式课堂。它是传统课堂的过度强化。把学生全程留在教室里,不许出声,过于强调纪律与服从,漠视学生的天性,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正襟危坐,处于一种静默的自我压抑中,无法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这不仅没有起到课后托管服务缓解课业压力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有可能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这三类课堂背离了开展课后托管服务的初衷,有违国家“双减”政策。

好的课后托管服务应实现教育的多样性与选择性,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课后托管服务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应打破已有的课程定式,构建指向素养培育与能力发展的活动课程。

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应关注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激趣,能够选准贴近学生经验的学习领域,挖掘育人元素,创设典型学习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探究,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以问题为牵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三是合作,通过做学合一的合作任务设计,以个体间的分工实现同伴互助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四是创造,在创意、创造性学习活动中表达学习感受,分享学习成果,培育创新精神,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课后托管服务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学科教学的拓展、延伸,承载着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内容、塑造学习品格、提升学习品质的功能。

学校应高度重视课后托管服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教情和学情出发,合理选择课程领域,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丰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让学生能够按照自身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择参加。

无论课程形式是兴趣拓展、素养培育,还是综合实践,都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生命活力,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提升教学效益,避免课后托管服务课程的异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