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际关系视角下的小学青年教师凝聚力培养研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团队凝聚力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杨森毅

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是学校教师因共同的目标、价值、情感等而形成的整体向心力。提升教师的凝聚力,对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组织与个体的发展、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职业倦怠的预防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凝聚力促使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归属感是教师对学校认同和接受的深层心理反应,也指学校对于教师的吸引力。凝聚力能促使教师团队形成协同效应,而这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与充分沟通的内在基础。凝聚力还能帮助提升教师团队的工作效率与竞争力。通过教师凝聚力的培养,能促使教师以团队愿景为目标,主动挖掘自身潜力,在有效的时间与空间内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

一、校园人际关系作用于教师群体凝聚力的基本特征

校园人际关系是指学校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距离,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心理距离的缩小。群体凝聚力作为一种聚合力,在本源上与人际关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一,从产生的根源看,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群体凝聚力,都使得个体之间的内在心理距离更近,让个体具有持续相处和交往吸引力的特征。其二,从形成的媒介看,都是通过满足组织成员自身的归属感来提高影响力。其三,从结果看,两者都使组织或团体具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校园人际关系与教师群体凝聚力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存在密切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作用于小学青年教师群体凝聚力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际趋避关系

这种关系以学校组织为框架,以工作联系为纽带,维护教师个体关系的是“人情”和“面子”。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一方面希望增进与其他教师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对他人有防备心理。从行为上看,教师会因相互的“人情”和“面子”,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产生松散的合作行为。同时为了避免相互之间的“人情拖欠”而选择维持脆弱平稳的合作关系,避免明显激烈的人际冲突。

2.人际互惠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多半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争取共赢与互惠。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群体凝聚的动力,使个体能够在其中获得价值与好处,因此具有功利性、短暂性的特点。即在实现目标的短暂过程中,教师群体的凝聚力极其强大,但随着部分成员目标的实现或者变化,群体凝聚力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衰退。

3.人际情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群体的凝聚力表现出典型的“情感性”,以关爱、安全、价值等内在心理需求满足为核心。这种凝聚力以人类的内在情感作为动力,以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情感需求来推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角色压力、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从而推动群体目标的实现。

校园人际关系作用于小学青年教师群体凝聚力具有“三性”特点:

1.结构性

校园人际关系结构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影响因素。从群体目标来说,学校组织设定的目标,应当与教师的个体需求相结合。从团队协作来说,团队中的教师应当互相支持。也就是说,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善于激发部门和成员的积极性与潜力,减少组织内耗,使组织运作效率提升,同时促进内部沟通,使冲突保持在可控的、适宜的范围内。

2.羁绊性

校园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内聚力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归属感,进而影响教师群体的凝聚力。良好的内聚力为教师个体离开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代价——心理羁绊,即个体教师对放弃已经拥有的归属、价值、安全等心理力量的阻抗,羁绊越深,则凝聚力越强。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内聚力会导致教师个体对群体的发展逐渐产生道德信念,这一点类似于毕业生对母校的道德义务。

3.支持性

对于学校教师群体而言,校际以及教师团队之间的激烈竞争,是促进群体人际关系的第一支持因素。当教师群体的外部出现竞争者后,群体内部产生的紧张感和威胁感能够促使群体成员凝聚起来,自觉减少分歧、强化协作。团队领导者是促进群体人际关系的第二支持因素。优秀的领导通过调动教师的创造力与积极性,通过对教师的激励、指导,影响其思想与行为,帮助和支持团队成长,建设具有紧密人际关系的教师群体,从而打造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团队激励策略是促进群体人际关系的第三支持因素。个体如此,团体亦如此,合理的团队激励策略能促使团队内部发展,强化教师群体凝聚力。

二、人际关系视角下小学青年教师凝聚力的培养

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对教师群体凝聚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从人际关系的视角出发,建立具有高凝聚力的教师群体?本文以“青年教师联盟”为例进行说明。

1.凝聚的起点——“青年教师联盟”的结构设计

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来说,结构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基础,因此教师群体凝聚力培养的起点,必然是放在顶层设计与结构框架上的。

首先,从管理设计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正式教师群体是以工作联系为纽带,具有“趋避”特点,非正式教师群体则大部分是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而聚在一起,具有情感特征。因此,学校引导同年进校的青年教师,自发组建“青年教师联盟”这一非正式群体。

其次,从群体发展目标的设计来说,学校需要充分考虑组织目标与教师个体需求的匹配。为此,学校确定“青年教师联盟”的组织目标是“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成长需求”,让年轻人干想干的事,实现组织与个体的目标同一。

2.凝聚的演变——“青年教师联盟”的活动组织

情感是凝聚的基础,教师凝聚力培养的核心,在于让教师在群体中体验到归属、价值、成就、关爱、安全等积极情感。为此,“青年教师联盟”组织了指向各种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

破冰之旅——组织“建党百年·青年说”理论宣讲微视频展播活动。活动提出了“鉴赏”原则和“四不”要求,即全体评委教师“不表扬”“不批评”“不点评”“不建议”,以“鉴赏”的角度分享看完视频后的收获,群体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

归属之旅——开展“青春向党,凝心聚力,学史明理,未来可期”青年教师红色研学拓展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青年教师联盟”里的教师轮流为团队贡献智慧、力量、方法,并形成“团队需要我,我在团队中有存在的价值”理念。这个理念能进一步加深青年教师间的沟通,帮助他们收获正能量。

成就之旅——开展“防疫先行,传递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活动。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加入防疫志愿者队伍。从致敬“最美逆行者”变成了被别人尊敬的“最美逆行者”,青年教师不断被做志愿服务的荣誉感愉悦感包围,这份成就感使得团队凝聚的力量得到强化。

高峰之旅——开展“争取荣誉,分享幸福”活动。“青年教师联盟”组织教师参加区级、市级的磨课、教研等各种活动。每位教师获得荣誉后,学校都会举行庆祝仪式,邀请他们上台说说自己的付出和感受。对于团队成员来说,这个活动是一次获得满足并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这一体验强化了教师群体的凝聚力。

3.凝聚的支持——“青年教师联盟”的导师支持

学校为每个新教师群体提供由“红色导师”领衔的支持小组。“红色导师”主要为新教师提供三个方向的支持。一是政治方向引领。二是人生方向指引。新教师要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后续如何成长、融入也是共性问题。“红色导师”以“导师”的角色,对新教师群体的人际关系发展进行指导。三是教育业务辅助。在教育教学上,“红色导师”通过陪伴式的业务指导,使新教师能更快成为合格的课堂教学者。同时,“红色导师”可为“青年教师联盟”提出有利于教师人际发展的规章制度和考核体系,减少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导良性公平竞争。“红色导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推动教师群体提高认同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为教师群体凝聚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