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教师站稳讲台 杭州钱塘区创新开展下沉式“共情教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金 澜

5月20日上午,杭州市钱塘区2021级小学语文新教师下沙片区班的20多名学员准时上线,迎来新教师实践培训的最后一次集训。从解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到教案设计,集训内容贴合新教师现实需求,深受新教师的欢迎。这是钱塘区推进“共情教研”式培训带来的新局面。

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锋说,当前区域教研工作存在缺乏精准性、脱离需求性、缺乏创新性、缺乏适切性等现实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之间缺乏共情,没能互相理解、换位思考、互为引导。如何构建“共情教研”模式?钱塘区统一组织的新教师实践培训给了他们探索的机会。

考虑到新录用教师实践培训由各校自行组织质量参差不齐,且区内每学年新入职教师数量不断上涨,自2020级起,钱塘区新教师实践培训由区教师教育学院统一规划,实行区教研员和区内名师“双导师”共同指导,开展8个全天的集训。

开集训班,首先要解决上什么内容的问题。教研员们迈出“共情教研”第一步,面向全体新教师做调研,绘制需求“菜单”。最后,确定了从“标准理解”“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课评课”等5个维度来开展培训。“新教师的学历都很高,理论基础都不差,他们想了解的是跟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课标解读、课堂纪律管理、教具准备、评课笔记撰写等。”该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姜海庆介绍,有了“菜单”,导师就能对症下药,安排展示课、研讨、讲座、评课等项目,以解新教师的燃眉之急。

其中,最特别的是学员展示课。区别于常规的新教师独自迎战,钱塘区采用的是集体展示。不仅学员所在的小组全员参与,学员所在学校的结对师父也要参与。区教研员出题,大家一起备课磨课。展示课当天,结对师父也要到现场接受区教研员和区名师的点评。“集训是短暂的,但新教师适应岗位的过程是漫长的,学校里的师父也要担起责任。”姜海庆表示,不仅是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也要沉下去和新教师们“共情”,精准把握需求,帮助他们站稳讲台。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教研员都为新教师制作了成长档案,有的还根据集训结果制定了后续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集训让我们跟新教师完全熟悉了,是选苗子、培养梯队的良机。”该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杨迎冬坦言,每年市里和区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培训和比赛,建立成长档案后,可以推荐更合适的人选参加,给新教师提供更大的展示学习平台。

按照每月一次集训的节奏,5月不少班级的实践培训接近尾声,相较于去年刚入职时,学员们的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更自信了,对备课、磨课、评课、作业设计等常规工作驾轻就熟。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文清校区)2021级新教师鲍琦说,考虑到新教师入职后带的基本都是低段学生,集训时教研员们尽量选择这些学段的教材内容来开展活动,大家可以现学现用,很接地气。2021级新教师楼宸瑞介绍,“教研员还会根据我们的个性,推荐课外学习资料,加强个性化培养”。

虽然才实施2届,但“共情教研”的成果已经初现。多名2020级、2021级新教师在区作业设计评比中获奖,在区级教研活动中上展示课,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多项区级比赛中获得荣誉。新教师们正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成为钱塘教育的强劲后浪。“‘以研究的名义成就教师’是我们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的核心理念,新教师是钱塘教育的未来,静下心、沉下身,倾听他们的需求是做好教研工作的必修课。”陈锋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