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优”学校要更具乡村韵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柳恩理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兜底工程”。

近年来,国家、省级层面出台系列文件,将乡村“小而优”学校创建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项目带动、专家引领、联片教研等多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办学内涵和教育质量,取得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源分配失衡,环境改造提升滞后,生源流失;骨干力量稀缺,校长队伍办学信心不足,优秀教师只出不进,老教师坐等退休,青年教师“盼等”离开;教学质量低位徘徊,校园文化缺乏灵魂;等等。

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办好乡村“小而优”学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笔者认为,一是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工作专班和专家指导组,继续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土地指标、教师编制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补足乡村义务教育短板。必须优化校网布局,对于生源持续减少、三五年内有可能自然撤并的小规模学校,进行科学优化调整;对于生源相对稳定且有增长势头的学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速度改善办学条件。必须打造优秀团队,在集镇学校破格选拔一批有思想、有专业、有能力、有情怀的青年骨干,到乡村小规模学校担任校长,带好班子,管好队伍,抓好教学,育好学生,并注重外引和内育相结合。要探索“名校+弱校”“联校走教”“空中课堂”等帮扶结对模式,坚持“学生不动资源动”的理念,选派周边学校骨干教师“智援”,在解决乡村学校学科结构性缺编矛盾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热爱乡村、具有乡土情怀的“小而专”教师。

二是要致力于打造有乡村韵味的学校。要以未来教育为引领,立足学校自身优势特点,谋划“一校一方案”个性化图景。在硬件设施上要有乡村韵味,如对校舍立面、校门、运动场等进行科学规划与特色设计,对功能教室、阅读空间、新型学习空间、厕所、食堂、寝室等进行升级改造,融入本土元素,提升学习空间环境品质,让学校成为“乡村最悦美最特别的地方”。

同时,在软环境上要有乡村韵味,如培育凝练特色课程,秉持“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人人享课程”的大课程观理念,深度挖掘乡土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抓好文化浸润融合互通,开发“小而特”“小而精”项目化课程,通过一个项目撬动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建设,打造品牌亮点,实现蜕变提升,彰显办学个性,办“有差别”、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