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经济”盘活乡村“闲资源” ——杭师大教师团队助推潜东村华丽转身纪实
□ 武怡晗 通讯员 王凤栖
最近,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潜东村因为一组数据“活了”,更“火了”:共享稻田认购100余亩,黄金粽单品销售额30余万元,共享厨房每月接待超300人次,共享康养驿站疗程卡客户超100人,共享书房接受社会各界书籍捐赠超3000册,全媒体曝光超500万次。
这些数据背后,离不开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赵鑫博士团队两年来的“潜东共享田园”实践。用“共享经济”理念运营乡村,赵鑫和团队将村中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进行优化匹配,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也让潜东村变身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同富裕示范村和数字乡村示范村。
共享稻田
片片乡土成“希望的田野”
两年前,和天目山脚下周围一些“网红村”相比,潜东村还是个“小透明”,没景点、没产业、没名气,村民以种植竹子为生,靠山吃饭。
“村民都到村两委来反映,说我们村发展落后了。”潜东村党总支书记何国兴说,为发展集体经济,甩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零的帽子,村里也曾流转土地,开设起潜东农场,但苦于没有门路,稻米销售成了问题。
2020年3月,期望发展的潜东村引入赵鑫团队。进村驻点后,赵鑫发现,民风温和淳朴、自然资源充沛的潜东村,在大天目山的农文旅版图上位于“边缘地区”,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
“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闲置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和利用。”赵鑫曾奔赴全省各地乡村开展农村产业现状调研,“卷起裤腿下稻田”的经历,让他越发感觉到,农田撂荒、房屋闲置、民宿经营陷入困局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让农村的土地、房屋等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赵鑫尝试调用企业管理学知识来破题:以“共享经济”盘活乡村“闲资源”。
在潜东,赵鑫第一个想到了共享稻田。为给村民们吃“定心丸”,赵鑫团队和潜东村签订稻米包销协议,提前支付土地租金,并聘请村民参与耕种。通过定向邀约,首批20余亩稻田以订单式管理模式被认购。“乡村发展要以村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到实惠、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这是赵鑫和团队坚持的思路。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走进共享稻田地头,映入眼帘的是木牌设计、书写着唐诗的标识牌。田边蓄水池上,铭刻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让文化的韵味飘荡在稻谷间。正是被这样的场景打动,去年4月,家住杭州城区的金晓丹认购了共享稻田,一年多来,她往返潜东村20余次,朋友圈里原生态的分享,记录着孩子们体验插秧、稻谷收割、碾米等环节,更吸引了朋友同去“打卡”。
为留住认购稻田的客人,赵鑫和团队同步推出了共享厨房,选出厨艺好、家庭和睦、环境优质的8户村民厨房作为试点。团队还陆续开发出共享乡宿、共享书房等项目,吸引更多认购稻田的“新村民”,前来潜东参加各类体验活动。“孩子们再也不会说‘米不都是从超市买来的么’,他们体验耕种过程,发自内心珍惜食物。”从事艺术培训行业的金晓丹成为村里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组织学生进行研学、开展文艺表演。
“共享稻田可以说是一个可以借鉴的生动样本,它让承载着农民情感和认同的土地真正成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赵鑫说,截至目前,潜东共享稻田项目营业额已超100万元,为参与农户年均增收至少2万元。通过共享稻田项目,潜东村架起了一条城乡销售桥梁,全村200余亩稻田产出的全部稻谷实现包销。
文化赋能
“土味”农家展新颜
“剁椒鱼头”名为“红脸出汗”,寓意为批评要有辣味;“柠檬鸡爪”名为“抓铁有痕”,寓意工作扎实;“油焖春笋”则名为“高风亮节”,用竹子寓示谦虚、自律、洁身自好的廉洁品质……在潜东村“共享一号”厨房,餐桌中间摆放的“清廉菜单”中,对每道菜都作出详细介绍。“每个菜品名都有特别的清廉寓意,有的取自典故,有的则是取象形之意。”村民吴爱芳笑着说。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外地客人无法上门,但靠着文化味的“廉”菜佳肴,附近不少企事业单位前来咨询订购。吴爱芳说,有底气设计菜单,源于这两年的实践。为帮扶首批共享餐厅运营,赵鑫请来私房菜的师傅,挨个到厨房传授手艺,还带领他们到杭州城区私厨吃饭、学习。“为提高我们的厨艺,赵博士组织大家参加临安区厨艺大比拼,我的特色菜酱香猪蹄还获得了一等奖!”
不仅菜品有特色,在吴爱芳家餐厅的橱柜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潜东特产——竹泉大米、土酿米酒、天目笋干、霉干菜、东坑茶叶……“有的客人来过一次还想来,有的客人吃好还要买点当地的土特产带走,‘共享经济’理念真的把乡村经济盘活了。”
在赵鑫看来,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宝贝:“喝”着天目山泉水“长大”的水稻,用当地特有柴灰汁浸泡后制成的粽子,村里的天目窑遗址……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一环,通过市场运营、政府协作、村民参与的方式,一个个富有潜东风味的特色产品被深度挖掘出来,赋予文化意义。
“文化要通过一个个现实场景呈现出来,才能在乡村落地。”这两年,声名鹊起的潜东村吸引不少来“求经验”的人,赵鑫不仅跟他们讲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强调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历史,重视“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打造产业、产品,在共享稻田的麦浪里,赵鑫和团队还策划起潜东稻田艺术节。2020年10月,首届潜东稻田艺术节在稻田上开幕,稻穗摇曳,村民、艺术家、游客在山野和稻浪的包围之下自然歌唱、轻舞、朗诵,吸引5000人次参与,平台传播流量超过100万……搭载丰富多元的文旅活动和民俗文化体验,以及整体的包装和运营,潜东村美好的乡村生活场景展现出来,也为本地衍生出新风貌。
“两年来村里变化很大,陆续开起了10家共享厨房、27间共享乡宿。”何国兴说,最重要的是,村民们自发打扫房前屋后,装饰庭院,村容村貌有提升,家风村风也日益和谐。
“自从赵博士来到村里,这日子天天像是过年。”说这话的是吴爱芳70多岁的公公,身体硬朗的他和老伴在餐厅后厨帮忙,盼着每天多来些客人。吴爱芳说,共享厨房开起来,从最初怕赔钱,到现在全家“拧成一根绳”,去年餐厅营业额有8万余元。这两天,看着满院子的花开得正盛,吴爱芳寻思着用花装饰餐桌,让前来就餐的客人感受“山里美”。
“第二村委”
乡村发展智库凝聚多方智慧
潜东村的共享书房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放了学的孩子、前来参观的游客,总喜欢到这里坐坐,这个“众筹”起来的图书馆,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接受个人捐赠图书。
“与共享稻田构建了城市人与乡村之间情感纽带一样,我们希望通过募捐联结到具体的人,从捐赠一本书开始,让他们慢慢关注到乡村的发展,从情感上成为其中的一员。”2020年6月图书馆发起筹建募捐,赵鑫团队再三思量,决定拒绝机构赞助。
在致力于研究企业经营学的赵鑫看来,乡村要发展,就要留住人。在共享稻田挂牌上打造“一地一诗”,也源于此。“有些城市人会因为一首钟爱的唐诗选择这块地。”赵鑫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认领土地与乡村建立联系,找到感情寄托,从契约关系到信任关系,成为潜东村的新村民,“不是户籍意义上的村民概念,而是由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凝聚而成的共同体意识。”
被潜东村朴实的村风和赵鑫团队的运营理念打动,江苏人周鲁落户潜东,踏实创业。闲暇时,运营民宿的周鲁帮村里拍摄短视频,宣传黄金棕、青粿等产品,并将研究盆景、插花的心得教给村民,“在帮助村民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接纳我们”。
在一系列共享活动的催化下,越来越多像周鲁这样的创业者走进潜东村。赵鑫和村委一方面启动“新村民”计划,招纳有资源、有特长、有意愿为潜东发展献计出力的城市人才常访潜东村、落户潜东村。同时,搭建平台,组织新村民建立起“第二村委”,链接各方资源,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成为潜东村的发展智库。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数字化乡村试点等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房屋、农田、山林、建设用地等闲置资产和资源流转到村集体,如何用对用好这些资源,‘第二村委’汇集专家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何国兴说,去年7月,“星创”党建联盟落户潜东村文化礼堂,成为“第二村委”和村委联系沟通的阵地。群策群力下,文化礼堂还设置了农产品直播间和文化产品展示区域,成为村里对外交流的新窗口。让何国兴充满干劲的是,不仅村里发展有了领路人,而且最近咨询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
人来了,村子热闹起来,想法也多起来,去年一年,围绕“乡村振兴”的课题,共享书房里先后举办36期讲座,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赵鑫和团队及时总结“共享田园”的经验,为来自於潜镇周边各村30余名村镇干部、新农人、运营商开展培训。他们探索的“共享经济”模式,还被临安区政府归纳成为“三生融合共同富裕综合集成示范模式”,现已在潜东村周边的6个乡村进行示范实践,掀起新一轮乡村“共享经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