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而行,馆校合作新探索
□ 言 宏
6月9日,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24小时博物馆”开放,这是全国首家24小时开放的国有博物馆,从下午开馆至晚间有700多人参观。当天,浙江自然博物院还举办“博物馆服务教育‘双减’助力‘双提’创新研讨会”,邀请省内外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交流,探讨增强“育”的实效,发挥“融”的作用,加强馆校联动,拓宽科教渠道。
“双减”之后,更多的学校将目光投向了博物馆这一优质校外课程资源,博物馆也顺势走进学校,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拓展馆校合作空间的机遇。
“双减”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以前,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正式的学习环境,如学校和教室,很少关注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但实际上,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如博物馆,其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博物馆为学生们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有助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在这种非正式场合,学习是自愿的和自我指导的。好奇心、发现、自由探索和与同伴的经验交流,让学生们有了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朱国清认为,“双减”之下,博物馆应该多为课后服务提供优质资源,并与学校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建武认为,博物馆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坚持博物馆教育的特点,不忘初心,为“双减”取得成效发挥更大作用,体现博物馆的力量。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王奇志认为,“双减”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应该对此作出应对。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各具特色,应形成互相弥补、彼此渗透的状态。博物馆可以在“双减”背景下作出更大的贡献。要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助其掌握利用博物馆的方法和技巧。
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研究馆员陈浩认为,要让中小学生经常走进博物馆,培育博物馆情结,而以物为基础、以人为根本的创新之路是所有博物馆的永恒使命。绍兴科技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陶思敏认为,要利用场馆科技教育资源,创新中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为“双减”助力。杭州育才登云小学副校长许霜霜认为博物馆因其天然优势,能够成为很好的催化剂,围绕“进、联、建、研、创、公”6个字,强化校馆协同、资源共享,推动从“减”到“增”的“化学反应”,助力学生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学以致用。
事实上,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各具特色,博物馆教育(学习)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特点。比如,通过“物”来学习,接触并感知“物”以获得相关知识和体验;学习者是主体,是“自选式学习”,学习者凭着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在博物馆中参观,是站立和行走中的学习;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是辅导者、引导者或促进者;采用多样化的、弹性的策略和教材,通过有趣并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学习以提升学习者观察、思考能力为目标;以多元评估检视学习成果,强调的是学习的特殊性和过程,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学习者学习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社会经验。
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成为自主学习者、善于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等方面,博物馆可以起到学校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
馆校如何携手创新合作之路
馆校合作看起来很美好,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馆校合作“第二课堂”由来已久,但学生到博物馆常常就打个卡,至于效果如何,没法去衡量。“博物馆没有课程,学生就是走马观花,没有很多得益。”教师们觉得不够理想。
在“双减”背景下,很多博物院积极创新校馆交流方式,主动推动馆校合作,促进馆校课程体系融合,不断完善多学段馆校课程体系,努力形成互相弥补、彼此渗透、紧密互动的状态。如南京博物院启动种子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展览培训与交流研讨,共同探讨历史文化和文物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路径、方法。这受到教师们的欢迎。专家们认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学校教师要通过加强教学研讨与培训,关注双向需求,联合研发多学科融合的系列化馆校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特色、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结合,形成系列化课程。
一直以来,博物馆有趣而富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也让博物馆课程体系更为完善。未来,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和学校教师一起,把这些在博物馆实施的教育活动,进行再设计,转化成可以在学校进一步实施的选修课程、社团课程,实现“校—馆—校”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助推“双减”工作。
事实上,馆校合作主题的具体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快速变化,馆校合作输出的成果可以不断朝多样化发展,除了校本课程、教育活动、研学等,还可以聚焦学生群体的语音导览词编写、青少年博物馆读本的编写、特展配套观展学习单、历史课程设计比赛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中。
博物馆可以在与中小学校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将博物馆知识与美术、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知识嫁接,渗透融合到各种课程中,不另外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指导学校举办微型展览,让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逐渐由碎片走向结构化。此外,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博物馆学习的频次。如此,不但能促进博物馆、学校、家庭等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而且可以补充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