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模式:不为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 杨东平
未来的乡村学校应该是当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是乡村文化的中心、乡村振兴的引擎,还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要让好的教育在乡村生根。缙云县的教育创新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现实案例,提供了一个典范。
缙云模式超越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改善,也超越了地域的价值,具有更大的普世意义。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利用政策倾斜、经费支持,探索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之路,让孩子就近上学,共享有质量的教育。在领导重视、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培养乡村教育家是改善农村学校的治本之道。这在缙云非常突出,不拘一格地培养青年教师是基础,设立学科带头人,在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有乡村情怀、有教育理想的青年教师担任校长,打破统一化的定式,使得乡村学校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缙云乡村学校的校长非常具有活力,而且也有办法来改善学校。缙云打破常规选派优秀教师担任校长的做法,是有创意的,值得深入评价。
第二,以学生为本,“养育+教育”。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低龄的农村孩子,学校给予他们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分数、考试和作业,而是一个安全的、文明的、温暖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比较多的农村学校,学校的养育功能十分重要。这在全国是具有共性的。这贴近了教育的本意,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这也接近了教育的另外一个核心观念,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缙云促进了学校和乡村、教育和生活的融合,实现了村庄即学校的理想。缙云县章村小学有一个“芳华”项目,让小学生采访村庄80岁以上的老人,的确感人至深。老人也是乡村的历史,是下一代血脉相连的教育的载体;把老人的人生知识纳入到儿童的教育中;打造了一所全方位服务型的村小: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
第三,改善教育评价,平衡教育的两种功能。缙云提出“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的建设思路,改变应试模式下的教育评价。不再把知识和技能学习作为唯一,而是让学生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事实上,学校里始终存在着两种性质的学习:一种是从教科书出发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所谓学科知识;另一种是人在学校环境中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因此,教育评价的核心就是要平衡知识学习和人的社会化这两个过程,这两种教育功能。缙云有一所学校很有意思,提出了一个说法“60分万岁”,意思是学生达到60分就达标了。按杨振宁的说法,重点应该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这所学校为孩子发展提供了空间。
我们要重新思考乡村教育的目标,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儿童。宏观层面的评价是教育促进社会和社区发展的评价。学校教育的目标要从达到一定标准的考试成绩转变为让学生能够对社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用“达标+成长”来取代单纯的学业成就。
乡村的义务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而是要唤醒每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我们坚信,具有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农村孩子照样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