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回被偷走的1小时睡眠时间
□钱时森
研究表明,我国近九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不达标。去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为此,余姚市新城市小学对969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363名学生有10小时的睡眠时间,也就是说,将近73%的学生无法保证标准的睡眠时间;而且,还有30.75%的学生睡眠时间在9小时及以下。
令人欣慰的是,56%的家长支持“10小时睡眠”,虽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行动与观念之间有较大差距。
是谁偷走了学生这1小时的睡眠时间?为此,我们开展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晚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年轻家长不良的生活习惯。许多家长的睡眠本身就不足,这不完全是因工作引起的,而与看手机、玩游戏、打麻将等活动有关。9%的家长带头晚睡,影响了孩子对睡眠的正确认识。二是学生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学生因学习效率低下(22%),或干脆就是“不想睡”(29%),导致真正的睡眠都发生在22:00以后。
超过30%的学生承认,睡前要使用电子产品30分钟到1个小时,包括看电视、玩平板电脑、上网课等。
研究表明,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入睡时间。果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入睡困难,导致第二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佳。
有些家长跟孩子斗智斗勇,20:30开始劝说孩子睡觉,可孩子根本没有睡意,或着迷于玩乐,即使把他们强摁在床上,有的也要到23:00之后才睡。久而久之,学生的坏习惯慢慢养成。
那么,如何夺回被偷走的这1小时睡眠时间呢?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作业变少了,可支配的时间变多了,那么是不是学生们都能轻松地拿到“绿码”呢?
学校没有躺平,可是跟预期的目标差距仍然很大,睡眠时间达标的学生仅占三成,并没有增长多少。
于是,学校通过“科学睡眠”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睡眠与健康”专栏、学校公众号、告家长书、家长学校“健康睡眠”讲座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希望转变家长观念,并让家长以身作则,从而帮助学生调整睡眠时间。
每天午饭后(12:00—12:40),学校设置一节课的静校时间,让睡眠不达标的学生在这段时间以闭目养神、趴桌午睡等方式补足睡眠(也可安静地阅读)。
家校联系本是家校对话的一个平台,学校在制定《睡眠管理工作规定》的同时,设计定制新的家校联系本。在布置常规的作业外,新增实践性作业,如家务劳动、体育锻炼、课外阅读等,最后是睡眠管理评价。
待孩子全部完成当天的作业后,记录上床时间,家长签名确认。第二天早上学生到校再记录起床时间,并亮码:睡眠达到10小时的涂绿码,达到9.5小时的涂黄码,9小时以下的涂红码。对不达标的学生,班主任及时干预,研究改进方法。
以上就是为落实睡眠管理我们推出的睡眠“亮码”监测活动。
我们还加强作业管理,在学校层面实行3项举措:一、作业公示制度,每天各班要在公示牌上公示本班作业情况,做到总量控制、各科协调;二、加强作业设计和管理,制定《学生作业管理规定》,明确各科分层作业设计目标要求,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三、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力度,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在放学前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今年3月20日,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第三次调查,以动态掌握学生睡眠质量。根据调查结果和师生反馈情况来看,“亮码”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学生睡眠质量有提升。达到10小时及以上睡眠时间的学生数提升至55.33%左右,每天每个班亮红码的学生仅两三个(不固定),且这些学生平时的睡眠时间在9~10小时。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书面作业基本上都在学校完成,回家有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阅读图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与父母互动……很多家长表示生活乐趣增加了。
二是家庭教育成为主阵地。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到合理安排时间的益处,感受到规律作息带来的条理性。为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中来。他们不仅自己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担当孩子健康生活的领路人,还成为家族活动的策划者,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保持身心愉悦,享受生活乐趣。
(作者为余姚市新城市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