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建设将带来“鲇鱼效应”
●微专业建设蕴含的专业改造、交叉人才培养理念,对高校教学组织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谓孕育着“向未来而教而育的种子”。
□程振伟
据媒体报道,日前广东工业大学首个微专业智能建造正式开班。今年,该校启动微专业项目建设工作,计划每个学院至少开设一个微专业,充分利用科研与企业资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
微专业是高校专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一般以专业为基本单位。随着微专业的引入,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成了“主修专业”,再是“辅修专业”,然后就是微专业。微专业没有“辅修专业”的按部就班,它的课程规模更小,像有的高校微专业包含4~10门理论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环节,总学分在12~30学分。“小而精”的微专业,好比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轻骑兵,为一些越来越“重”甚至“重”到跟不上外界发展步伐的传统专业,带来“鲇鱼效应”。
微专业开设受热捧,像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微专业,多少是受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热潮的推动。以往的“主修专业”,往往过细,在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上有局限。不少高校开设微专业,会着眼于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相关的专业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以培养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行业、产业发展前沿急需的人才,破解人才供需“两张皮”难题,微专业能大有作为,并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甚至会成为加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的“鲇鱼”。
微专业建设,能推掉以往“不同教学培养单位之间的围墙”。像广东工业大学,计划每个学院至少开设一个微专业,显然主要是面向其他学院其他专业学生。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倒逼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改革,以往的“主修专业”对外界的反应有些钝,那就用拧干“水分”、带有前沿复合交叉性、体现核心素养的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专业改造、升级突围上先行先试。当各个专业培养教学单位,不仅为本专业学生而教而研,还为全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努力,这正是面向未来的专业建设所需。
微专业建设,其理念和实践在高校早有渊源。一些高校的荣誉学院,在课程设计上就打破了以往的专业藩篱。比如,既学会计又学计算机,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才能适应行业领域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挑战。学人工智能的,也要在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有所涉猎、精研。微专业建设蕴含的专业改造、交叉人才培养理念,对高校教学组织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谓孕育着“向未来而教而育的种子”。
如此多的高校争相试水微专业,因为它有希望打破陈规、推开自我设限的墙壁。交叉、复合,目前已经在很多学科建设中成为“刚需”。高校微专业建设,不妨多吸收各领域“交叉”“复合”“面向前沿、立足前端”的基因,在“小而美”“高尖端”上发力,发挥好倒逼专业改造升级的“鲇鱼效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