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树枝引发的游戏环境调整
在对班级游戏环境进行观察时,我们有了一些有意思的发现:能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的班级游戏环境,包含教师的教育隐喻,是动态调整的,且有一定的挑战性。而难以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的班级游戏环境,创设往往比较随意,且缺乏变化与挑战。
我们意识到,要支持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首先要创设能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的游戏环境,而这离不开教师的思考与设计。为此,我们通过剖析真实的案例,让教师明白为什么游戏环境需要设计,以及设计游戏环境要把握哪些要素。
幼儿从不玩树枝到发生精彩的学习
案例片段1:小班时,张老师的爸爸寄来一件像蛇一样的快递,幼儿兴奋地谈论着:“这是什么呀?”“它好像一条大蟒蛇呀!”
幼儿并不知道这是快递,没有提出要拆开看,张老师也就顺应幼儿,没有揭晓答案,她也想看看幼儿和这条“大蛇”会发生怎样的互动。
糖糖抬着它来到娃娃家说:“蛇来啦,蛇来啦!”乐乐骑着它说:“骑恐龙啦!”
幼儿连续几天都把它当成“大蛇”照顾,他们给“大蛇”盖被子、吃饼干、喝水、洗澡、刷牙。有一天,三名幼儿还带着“大蛇”去户外滑滑梯,滑完滑梯回来还给“大蛇”消毒、做核酸……
升入中班,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把快递拆了,才发现它是树枝。教师期待幼儿跟它有更多互动,但幼儿却不怎么玩了。教师很困惑:“怎么不玩树枝了?”幼儿说:“我们想玩其他游戏。”
对此,主持人问:“大家觉得为什么幼儿不玩了?”
教师A:因为在幼儿看来,快递包裹着的“大蛇”和树枝不是一个东西,关于怎么玩树枝,他们还没想好。
教师B:我认为也有可能幼儿觉得它们就是一个东西,小班时幼儿已和“大蛇”进行了充分互动,还可以做什么,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建立新经验。
教师C:我也认为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需要被激发的。
主持人:大家的讨论都聚焦在幼儿已有经验上了,大家都认为,游戏发展到现在,幼儿需要教师帮助建构新经验。但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树枝还有进一步促进幼儿学习的价值,那如何利用树枝调整游戏环境,再次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呢?
教师A:可以提供更多的自然材料,如各种形态的树枝、树叶等,幼儿可进行创意拼摆。
教师B:可以和幼儿一起观看一些关于树枝的艺术品,然后和幼儿一起创作。
张老师认为,也许教师A的建议行得通,就在班级创设了一个自然材料区。但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引发幼儿产生教师预期的行为,选择玩此游戏区的幼儿很少。
我们再次进行了讨论。
主持人:之前两位教师的思路都很好,但更多是从材料本身的价值思考的,都缺少对幼儿兴趣,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关系的充分解读,而这恰恰是环境调整最应思考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回到小班幼儿与“大蛇”互动的场景中思考:幼儿对什么感兴趣?树枝引发了他们怎样的学习?
回顾小班的经历,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幼儿关注的是“大蛇”独特的外形,而且,他们对能激发想象的东西感兴趣。如果是这样,环境可以怎样调整呢?
张老师:小班幼儿通过动作、语言表达想象,到了中班,绘画就是很好地激发幼儿想象的途径。可以提供很长的大白纸,把树枝放在上面,再放上水彩笔,这就对幼儿发出了无声的邀请:“你可以来画画哦。”
主持人:行不行,试了才知道。
案例片段2:张老师买来卷筒大白纸,按照设想,将大白纸铺在地上,上面放了树枝和水彩笔。第一天孩子们就带来了惊喜。
允诗和泽欣在树枝的激发下画了一个故事:她们把树枝当成秋千玩了一会儿,之后又到泳池玩水,在草丛里捡到了布包包,接着又滑了滑梯,最后和好朋友一起回家了。
看到如此精彩的一幕,张老师赶紧把幼儿的绘画拍下来,利用当天餐前活动时间,让允诗和泽欣讲给全班幼儿听。这一举措既肯定了两名幼儿,也激发了其他幼儿参与,天天也开始描摹树枝投在白纸上的影子,画了一条龙。
允诗和泽欣继续开心地画画,她们又创编了一个小故事:从公园出来,她们悄悄从龙的肚子下走过去,来到了森林酒店,大象(那根树枝)住在酒店里……
这样的结果让大家很惊喜,同时也引人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调整能引发幼儿如此精彩的学习?
已有经验影响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我们再次就这一案例展开教研,期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环境调整经验。讨论过程中,教师们就大白纸激发了幼儿的想象,还是大白纸和树枝共同激发了幼儿的想象产生了分歧。
有的教师认为,即使没有树枝,只要铺一张大白纸,幼儿也一样能有这些精彩表现。大白纸本身就是激发物,树枝不重要,因为幼儿绘画的内容跟树枝并没有直接关系。
也有教师认为,树枝才是激发幼儿想象的核心。幼儿绘画的起点跟树枝有关,因为他们小班时有过把树枝想象成蛇的经验,于是在绘画中他们自然地将树枝想象成秋千、大象,把场景想象成公园。
如何证实大家的猜想?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同样的环境(大白纸+树枝+水彩笔)搬到隔壁的中(3)班,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结果发现,中(3)班幼儿的兴趣并不在画画上,而是玩那根树枝。他们拿水彩笔给树枝涂颜色,把树枝拿来当马骑,似乎回到了中(2)班幼儿小班时的游戏状态。也有些幼儿在大白纸上画画,但只画了一个苹果(幼儿说是树枝上掉下来的),然后一名幼儿在上面写了很多数字。
反观中(2)班,虽然树枝不见了,但幼儿的绘画依然跟树枝有关:酒店里的大象不见了,他们出门找,结果发现了大象的脚印,他们猜测大象肯定就在某个地方……后期,教师也尝试不再将树枝直接放在大白纸上,但每次幼儿都会把树枝拿过来,再开始创作。
这个实验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树枝很好地激发了中(2)班幼儿的想象。而对中(3)班幼儿来说,树枝是陌生的,他们的兴趣更多是探索树枝本身与自己的关系。就因为两个班级幼儿对树枝的已有经验不同,导致同样的环境引发了不同的学习。
该实验启发我们:环境创设要能引发幼儿有效互动(幼儿有回应),一是教师对材料要充分利用,二是教师对材料与幼儿之间关系要充分解读(幼儿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材料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增加辅助材料,激发幼儿深度学习
能促进幼儿学习的游戏环境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游戏环境要能引发幼儿持续深入地学习,需要教师基于现状对游戏环境进行动态调整。如何调整呢?增加一些辅助材料(激发物)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案例片段3:用树枝和大白纸进行艺术创作的游戏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在思考:除了树枝,还有什么东西能激发幼儿的想象?我们想到了小动物模型。首先,幼儿喜欢小动物;其次,小动物是各种绘本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幼儿对小动物的故事有一定经验。于是,我们又提供了一筐小动物模型和一些仿真绿植,果然引发了幼儿新的创作。
天佑说要带着小动物去玩,她先设计好路线,试着把小动物都放到树枝上。她一边放一边说:“好难呀,这个需要保持平衡。”整个过程天佑十分专注,用了整整6分钟才把所有小动物都放上去。放完后,天佑在旁边画上了自己、鲜花和树木,一边画,一边讲述着自己带小动物去玩的故事。
天佑讲述故事时的骄傲和喜悦让教师很感动。我们意识到,每当沿着激发想象这条线索去回应幼儿,总能收到他们积极的反馈。这说明,在调整环境以引发幼儿更多的学习时,教师对幼儿兴趣的解读与把握至关重要,只有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才能真正唤起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比如案例中幼儿对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事物感兴趣,这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一种综合解读。如果能解读到此兴趣,那教师提供的材料就不是单一、具体的,而是所有能够激发幼儿想象的事物。
当辅助材料对丰富和拓展幼儿的学习有了很好的效果后,我们沿着同样的思路,在前期幼儿不怎么玩的自然材料区也投放了小动物、毛根等辅助材料。果然,幼儿又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他们先是将毛根、玩偶眼睛和小木棍结合,做了两个彩虹小人(幼儿取名为“小彩”),后又用自然材料给“小彩”修了一座“爱心房子”,又修了一条去好朋友“小猴”家的路。他们还把之前用自然材料拼出的太阳和小人也连接了起来,并讲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总之,在同伴的启发下,该区域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
此时,自然材料区里幼儿的游戏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幼儿不仅进行创意拼摆,还创编出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更激发了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这一切都是增加辅助材料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时不仅要考虑主体材料的利用,还要思考可以增加哪些辅助材料来丰富和拓展主体材料的价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