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 传承薪火
厦门市大同小学创办于190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14年,国家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大同小学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项目式学习研究,创设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模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对在校大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做出了相应的工作部署。大同小学结合学情,组织教师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在校园里营造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把学校的百年教育精神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从儿童视角出发,构建出一套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创新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这套课程体系以家国情怀为核心,围绕知、情、意、行,集文化传承、大同理想、责任担当、劳动品格教育于一体。其中,文化传承教育包含文化审美教育和文化理解教育,大同理想教育包含爱国齐家教育和两岸同心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包含讲信修睦教育和使命担当教育,劳动品格教育包含吃苦耐劳教育和仁爱奉献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内容由浅入深、前后衔接。每个年级的课程均由“岁时节庆、匠心手艺、文化习养、经典诗文、文房四宝”5个部分组成,内容涉及中华民俗、技艺、文化、思想经典等。
“岁时节庆”包括传统民俗课和现代传家课,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中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调查等形式,了解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气和节日文化的魅力;“匠心手艺”包括传统技艺课和现代匠心课,学生借助网上调查、社会考察、实地采访等方式,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答嘴鼓、纸鸢、蹴鞠、投壶、非遗漆线雕等闽南技艺和匠人的故事,传承匠心精神;“文化习养”包括传统礼承课和现代启智课,学生们通过历史佳话与名士榜样,领会感悟“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促进人格发展,培养家国情怀;“经典诗文”包括传统文脉课和现代哲思课,以《论语》《礼运大同篇》《两岸校友名篇》为基础,通过赏析名篇、译文解读、名人故事、背诵誊写,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的故事,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文房四宝”包括传统品鉴课和现代创新课,分为工具篇、名士篇、笔墨篇、丹青篇,通过展现历代文人墨客的精华之作,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从课程体系中凝练出“同文化”内涵,结合学生认知和教育教学规律,把“同文化”思想全面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中;从校友作家舒婷、林良等人的作品中挖掘素材,以“两岸同心”家国思想为主题,编撰了《两岸校友名篇》读本;编制了《爱上我们的文化》系列校本读物,并列入校本课程表,每部分内容讲授6—8课时,每个年级平均38课时,总共152课时。
实践“课程+项目化”育人模式
大同小学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对学科与活动、课内和课外、学校和家庭等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创立了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构建了一套“课程+项目化”的实施体系。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聚焦于核心概念和原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转化成一个个真实问题和真实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体验创新,积极进行自主知识构建,达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目的,进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项目的导向创设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随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辅助;与此同时,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项目,正确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对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分工,和同伴协作交流,并通过信息分析、自主创新、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作品,获得项目式学习的成果,比如通过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等,探索实施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展示,学生之间开展交流评价和经验总结,教师再进行综合点评、项目评定,学生和教师都总结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大同小学在项目式学习中,依托校本课程“爱上我们的文化”和研学项目“民俗文化·天下大同”,开放问题,制定《课程图谱》,根据项目化实施路径,把项目式学习拆分成确立目标、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总结评价六大环节。
在确立目标和制定计划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利用驱动式问题对知识进行导入;在活动探究和作品制作这两个环节中,学生紧紧围绕探究起点、探究主题、探究方式、探究结果,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衔接点,最终达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开发出相关的文创产品,完成对主题任务的学习和探究;最后进入项目成果展示阶段,即成果交流和总结评价。
这六大环节的每一个环节都设定了三个小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完整的项目化学习,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精神。
例如,在“爱上我们的文化”校本课程实践中,一至五年级分别以“过一个有仪式感的传统节日”“穿越时空的传统技艺”“我是传统礼仪学家”“文房寻宝记”“一起玩文创”为主题,以“设计一本传统节日仪式实用手册”“我为布袋木偶戏设计Q版盲盒”“我来制作中华礼仪秒懂百科”“非遗匠人图鉴”“如何设计一款受小学生喜欢的文创产品”等为驱动问题,引导各年级学生探索和学习岁时节庆、民间技艺、礼仪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六年级学生以“社会担当”为主题,开展以“敬惜一粒米”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学习农耕和农作物知识,培养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爱上我们的文化”“课程+项目化”学习模式实施以来,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项目成果层出不穷,相关活动多次被“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学校还积极推进“微行动”实践活动,开展“我是第N位雷锋精神传递者”“同励童进,劳动最美”“行善打卡”“小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100课时的志愿服务,引导师生善行,把仁爱孝悌、勤劳节俭等中华传统美德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以“同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和具有大同“灵魂”的校园文化品牌,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品牌创建,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构建项目式学习评价模型
大同小学根据《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目标要求,以“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学会文化表达,提升文化自信”为评价目标,创建了一套精准的“五色少年”项目式学习评价管理模型,分别对应“中华五色”青、赤、黄、白、黑,呈现评价等次。
这套评价管理模型围绕知、情、意、行四个部分展开。其中,知为“原色”,代表认知力与理解力;情为“彩色”,代表兴趣与情感;意为“底色”,代表意志力与审美力;行为“本色”,代表体验与创造。
学校通过这个评价项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设计了《项目式学习行动手册》,创建出一套“评价引导+诊断聚焦+成果分享”的项目化评价实操工具。
今天,大同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全面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接连召开省市区级成果现场展示会,得到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项目式学习学生研究报道6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过15万,其中18篇获“厦门日报社/厦门招考”“厦门教育圈”“思明快报”等移动网络媒体端转载或专题报道;学校先后组织三场网络直播,其中“一起玩文创: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成果发布会直播超5万人观看。
在项目式学习成果的推动下,学校教师文化的创新力也在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厦门市第二批中小学教师发展示范学校”“思明区第五届小学教学质量奖”等荣誉,多次在省市区各级活动中进行课例展示与专题讲座;学生在文化艺术创新类、科技类等比赛中获奖200余项;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案例《“寻找红色文化基因”系列活动》《构建红色课程,培育时代新人》等获厦门市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创新案例奖;多名学生荣获厦门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和“宋庆龄奖学金”。
饮水思源,不忘来处。大同小学将继续始终如一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发出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实践体系,让学生在富有趣味和深度的项目式学习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馈社会和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奋勇扬帆,添砖加瓦!(庄莉 黄靓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