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小学生数感培养的起始阶段,需要为他们设计生活化、具体化的学习情境。

□杭州市临平区光华外国语学校 周 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数感是小学阶段11个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增强现实生活中对数的意义理解、建立数学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第一学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数感的培养离不开情境、形象和经验。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故事人物是当下学生喜欢的角色,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数本身是抽象的,借助计数器、方块图等计数工具,使数变得形象化,让思维可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最后,在学生经验被不断地提供、唤醒和解构重建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数感。

一、故事导入,在创设情境中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思维上的联系能帮助学生培养数感,如通过观察生活、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等来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根据情境教育原理,教师可选择以故事导入,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引入式学习,如通过动画片中充满美感和智慧的角色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感兴趣的氛围之中;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角色引入课堂,让教学环节像故事环节一样,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延长专注时长。

二、形象介入,让思维在可见中探究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将具体的形象引入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大量具体化模型,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具体化呈现,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因此,笔者提出利用多样化、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让枯燥乏味的概念表述化身为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活动,便于学生理解,使他们感知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学会思考。

其间,教师要借助多种学具,通过数形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建立思维表象,做到思维可见,在操作中发现并突破难点。运用形象直观的设计完成形象化教学这一目标,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思维模式,并运用到具体的操作中,发现自己未掌握的知识点,使数学学习变得深入浅出。

三、练习巩固,在积累经验中重构

教学中,练习巩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巩固主要是通过再次练习的手段,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需要强调的是,练习巩固不应停留在机械式的反复练习、反复讲解中,而应提高教学效率,借助游戏闯关等形式,寓教于乐。

学生的数感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必须贴近生活。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借助“形”培养学生数感,并重视估算方法的渗透。同时,图形还能让学生感悟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解决问题的隐性策略能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显性化。

四、课堂总结,在生活应用中深化

将课堂上的基础知识予以总结,能够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深化,即建立生活化课堂。生活化课堂是指教师应当让自己执教的课堂走向生活化态势,把数学课堂变成一个动态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努力创设生动、有效和真实的知识环境,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渐产生数学学习兴趣。这种生活化课堂,让学生亲自去思考、实践数学问题,能为他们带来极大益处。

在生活应用中深化数学问题,如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方面的相关问题。这种深化方式能让学生的知识更多地联系生活具体问题,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即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指向生活。

五、升华追问,在追问中培养数感

第一学段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往往停留在表面,做不到深层次地挖掘问题本质,因此处于数感培养的“困难期”。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他们经常孤立地看问题,思维也往往浮于问题表面。

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巧妙提问。比如从一道题目多个问题等不同的形式出发,让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并激活课堂。追问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提问方法。即通过提问来搭设思维的跳板,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建立数感,从而获得新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