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乡村振兴的未来力量 ——村校融合发展的缙云路径
□ 武怡晗
沿着潺潺溪水旁的小路漫步而上,缙云县长坑小学映入眼帘,校门一侧,挂满了这所村校的“国字号”荣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和谐校园、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作为缙云乡村学校改革的先行者,这所“老牌”村校又有新故事:漂在水渠上的水稻茁壮生长,西瓜在墙壁的塑料管道上“蓄势待发”,展示着未来智慧农业的面貌。
“乡村孩子对农活儿并不陌生,我们想让他们了解,农村不仅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更有现代科技加持的智慧农业,这是乡村学校办学的责任所在。”长坑小学校长麻涵佳介绍,学校设置26门“玩”课程,着力打造现代智慧农业劳动课程群,用无土栽培水稻、雾化栽培蔬菜等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在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缙云县立足“基于儿童立场,支持儿童发展”,用乡村资源发展教育,用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缙云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缙云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建升说。
抱团发展 校园展现新变化
从城北小学毕业,13岁的林田顺很是不舍。在这里,学校为他举办个人画展,也让他第一次收获成长。但最初,小林“什么课都在画画”,是个让教师头疼的学生。
“父亲不许他画画,说农村孩子学艺术没前途,他想要努力证明自己。”和小林聊天后,城北小学校长章静莉决定帮这个倔强的男孩完成梦想。画展后,小林和她约定,要把语文、数学作业本变得像画画本一样精彩。
“校门口的大樟树很神奇!”“只要把愿望投递进树上的信箱,学校会给我们提供舞台。”学生们回忆着:有人邀请爷爷合奏《映山红》,有姐妹俩上台讲故事,还有竹编社团成员展示作品……“大樟树下的小舞台”被章静莉记录在微信视频号上,留言、点赞最积极的是那些在外务工的家长。
为学生搭设舞台,对章静莉和教师们来说已习以为常。5年来,作为全县“守望课程”项目学校之一,围绕“追随儿童意愿,支持儿童发展”的理念,他们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访谈学生,“拓展课怎么开,教室怎样布置,学校如何办活动,都交给孩子们决定”。对这所距离县城7公里、学生流失严重、教师平均年龄40岁的村校来说,改变原有方式的“教与学”,是不小的挑战。“教师们把学习成绩当作命根子,只能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和不少村校校长一样,章静莉一度陷入苦恼。
为使项目顺利实施,缙云县教育局采取“借智借力”的方式,为每门课程组建志愿者团队,县城中职学校和城区小学为课堂教学、课程编写带来专业指导。在志愿者团队帮助下,学校根据当地文化特色,为学生们点单开设起竹蒸笼、彩带龙、口风琴等拓展课程,困在作业本里的学生们被“解放出来”。
2020年11月,“美·遇”2020缙云县中小学美术教育特色成果展开幕,展出了全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美术作品,城北小学学生们的竹编作品被单列展厅,接受全县百姓的参观。“活动打开了乡村孩子的内心世界,点燃了他们对学习的渴望。”让章静莉欣喜的是,在志愿者团队“撤出”后,这两年,教师、学生齐上阵,开设了一系列探索生活、认识家乡的新课程。
“我们要承认城乡差异,寻找与其自身相适应的,让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适性教育。”在章建升看来,缙云县选择从课程改革入手,来撬动村校发展,源于“接地气”的思考。位于浙江腹地的缙云县,八成是山地和丘陵,全县41所小学中,在校生300人以下的农村学校有23所,教师编制紧、生源紧缩快、家庭教育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乡村教育而言,最终培养的不仅仅是“小镇做题家”,而是热爱家乡、全面发展的农村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前期实践基础上,从2020年开始,缙云县先后组建乡村小微学校联盟,建立起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推进国家基础性课程落实和拓展性课程开发,引导学校与村庄、课程与生活、学习与成长相互融合,展开基于学生真实生活和乡村实际,关注学生成长、改变育人模式的探索。
破格选拔 校长带来新希望
午饭后,教学楼的大门紧闭,彻底打消了教师想“挤时间补会课”的打算。校园里,建起秋千、沙池、攀岩墙、小书吧,让师生有了休息、阅读的选择。顶着压力“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任意门”——这是潘伟标从县实验小学政教主任调任到左库小学校长岗位后,带来的第一个改变。
“北京冬奥会之前,我们就打上冰球了。”左库小学学生颇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学校里的彩色旱地冰球场,是大家最喜欢的地方,旱地冰球也是这学期的7门素质拓展课程之一。“这些,都是潘校长带来的改变!”
为打破乡村学校“千校一面”的局面,缙云县发动全县教研员、特级教师、职校校长,请他们从专业角度,推荐有教育理想、有做事激情、符合村小标准的教师。通过组织考察等程序,像潘伟标这样的城区小学管理中层,有了走上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岗位的机会。
“新提拔的校长有专业顾问团,每所村校也有专业导师和建设方向。”章建升说,为支持村校发展,在推荐之初,县教育局就要求专业人士不但要做伯乐,更要“扶上马送一程”,与他们结对共同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每个推荐者与被推荐者,既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又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看到“专业推荐”校长为村校带来新气象,缙云县又发起“基层自荐”,鼓励一线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自我推荐担任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
“没想到,教师还能做成他们这样子!”在去年缙云中学的教师节大会上,缙中校长关于“背着学生过河”办校精神的讲述、教龄35年教师的荣退仪式,触动着台下观摩的双溪口小学教师。带着19名教师驱车20多公里来参会,自荐来校办学的李树有自己的想法:“学校要发展,就要改变村校教师缺乏职业认同,遇到工作挑战习惯性畏难的现状。”
到校第一个月,李树便改造教师宿舍、打磨食堂菜单,“实打实”提升教师获得感。紧接着,他推门听课抓教学,联系县教研室送教,组织学生开展“最美作业”评比,鼓励教师培养特长。语文教师李雅静入职5年来,先后在两所乡村学校任教,没平台,更缺指导。常年从事音乐、朗诵教学的李树,为她“搭建”了两个平台——学校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一个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学校发展点滴,一个依托新成立的朗诵社团,录制学生诵读经典的视频。忙起来的李雅静发觉:“正是因为在乡村,更要放开眼界,用好平台主动寻求成长。”
一年来,县教研室反馈显示,双溪口小学教案质量、作业优良率有明显好转。上学期,学校还有4名学生回流就读。“对遥远的乡村来说,每一所学校都是一堆火,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盏灯。”李树铭刻在双溪口小学校门外的这句话,正成为教师们的共同追求。
两年来,在缙云县23位小规模乡村学校校长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学科出身的有7人,有效改善了小规模学校音体美劳专业师资稀缺的现状。同时,该县还邀请教育专家,围绕学校特色课程的创建、校园多元文化的构建、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持续为投身村校一线发展的校长们“充电”。
突破瓶颈 村校迎来新考核
群山环抱的操场里,铃声响起,凝碧小学的学生们撒欢冲向操场。废弃的木条前,是两组学生在进行搭“廊桥”比赛;塑料杆拼起来的迷宫里,一群男生在攀爬;钢丝圈前,人挤人排着队在比赛投掷纸飞机。不仅课余时间玩,在课堂上,校长尹一青是最大“玩家”,他带着6个教学班的120余名学生边玩边学,仅仅“建高塔”一项,就玩出了用纸杯、扑克牌、胡萝卜、A4纸4种搭建法。
去年,在全县中小学科技活动中,这所村校有40名学生进入决赛,将一等奖三分之一的名额收入囊中;代表缙云县参加丽水市“绿谷之光”科技比赛,全县7个一等奖,凝碧小学拿了6个;学生们基于乡村桥梁撰写的科学实践活动报告,还捧回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尹一青带学生玩的底气,来源于缙云县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提出的“两不”原则——不替代、不功利。不替代学校去决定、去思考、去实践,不以短期局部的亮点来牺牲整体的目标。在坚持“两不”原则的同时,缙云县严守底线思维,要求学校坚持“零起点”教学,不增加基础性课程节数,不加快教学进度,不增加教学难度,作业难度不超标,不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布置家长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并规范考试次数与难度。
“办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而是日积月累的‘功夫菜’。”县教研室教研员田湘潇介绍,为了给学校改革以底气,缙云县对全县中小学发展性评估方案进行修订,不再“一把尺子”量全县所有学校,除基础考核外,加入“自主发展”考核,发展和考核指标由学校自主选定,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修订后的评估方案,还将音、体、美、劳、德育、信息技术都纳入学业监测范畴,而且分值与语数英科相同。
从科学类课程起步,凝碧小学在多学科上展开项目化学习,学生们仿佛上了发条,常常自由组队,甚至跨年级进行项目作业展示。走在校园里的尹一青,常常被学生拦住,分享新想法或提出新挑战。尹一青说:“以前村校陷入追赶城镇学校的怪圈,为了学生多考几分,常常会挤压音体美等课程时间,但现在,看到各类学科拓展给孩子带来的改变,没有学校这么做。”
这些探索也为缙云县推进评价改革试点县工作创造了条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学校之间的差距从断崖式变为渐进式,让同水平的学校有勇气‘小步子前进’,让每一所学校都有目标有盼头,有空间有自主。”田湘潇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