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云科普”,不仅仅是靠谱
□杨朝清
最近,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成为科普领域的新“网红”。“生物进化有哪些秘密?”“海水为何灭不掉海底火山的火?”……在短短五六分钟的科普视频内,院士们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院士和“网红”是两个并不搭界的身份,二者似乎缺乏关联。“院士成网红”并非主动自降身价,而是源于他们自身的责任担当和对科普的价值认同。
不论是“每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还是“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抑或是“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名导游”,院士们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愿意挤出宝贵的时间来从事科普工作,不仅彰显了院士们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他们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科普视频的走红是内容的胜利。院士们虽然具有很强的光环效应和符号效应,但要成为“网红”还得靠内容取胜,选择契合年轻人口味的选题,符合网络收视习惯的视频节奏,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传播方式,只有走近青少年,科普才能赢得青少年。
科学知识并非空洞的符号、乏味的数字,而是能够揭示种种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智慧结晶。院士们对科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带给观众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新鲜感和获得感,让看似晦涩、深奥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变得鲜活、灵动、有趣起来,用一种与众不同、不拘一格的方式打开了科普之门。
“院士成网红”不仅能够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涵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前辈的一次科普可能就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随后生根发芽。我们并不指望人人都成为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而是要引导和帮助更多人成为具有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创新既要靠投入更要靠人才。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能够普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能够点燃“希望之灯”,善莫大焉。当更多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科普教育种下,科技自立自强才会更有根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