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实验幼儿园:“匠童”有“匠心”
□ 杨 倩
9月12日,趁着中秋假期,衢州市实验幼儿园荷花园区大班幼儿陈俊亦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了创建于1978年的“德门龙”手工面工坊。和面、醒面、摇面、自然晾晒、切面、包面,陈俊亦终于了解自己最爱吃的手工面是怎样制成的。
“看完以后,我又有了两个疑问:面粉是从哪儿来的?下雨天能制作面条吗?妈妈告诉我,面粉是小麦磨制而成的,下雨天、阴冷天都不能做面条,因为要确保每一根面都晒足阳光。”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陈俊亦认真地记下了此次寻访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思考。之后,父母还将带他体验烧制陶瓷。
这一切,都是为幼儿园下个月将要举办的衢州传统技艺项目推介会做的准备。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实验幼儿园荷花园区的新一轮“匠人匠心”工作室组建工作开始了。本月,中、大班的幼儿们要完成寻访家乡的任务,在家长、教师的带领下,探寻衢州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了解家乡文化。下个月,通过班、园两级的项目推介会,幼儿们将对自己寻访到的家乡传统文化技艺进行展示和演讲。最后,幼儿们将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传统文化技艺项目,由幼儿园成立相关工作室。11月,各工作室将举办招聘会,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开展项目化学习以及全园互通游戏。
园长徐丽娟介绍,2016年,幼儿园创设了20多个互通游戏区,让幼儿们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学习、成长。“没想到,孩子们的游戏能力很强,自我管理水平提升得也很快,把游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给他们,他们都做得很好。当时正好有个家长开了一间美发工作室,这给了我们灵感,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做主成立工作室呢?”
2017年,运营一年后的游戏区升级成为幼儿游戏工作室。“第一个工作室就是美发工作室,是效仿那个家长的工作室创设的。”徐丽娟说,以往都是教师设计主题、准备玩具、布置场地,让孩子们来玩;现在则是中、大班混龄开展,提出主题方案、组建团队、设计和装修工作室、举办活动等都由幼儿主导,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一起打造工作室。
去年9月,立足衢州作为南孔圣地的文化渊源和“国学立品行”的办园理念,幼儿园将游戏工作室升级至2.0版——专注于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探索的“匠人匠心”工作室。
幼儿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穿梭于衢州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感受东南阙里的文风雅韵,发现感兴趣的传统项目。经过讨论、选择和评议,最终幼儿园成立了涵盖传统手艺类、工艺类、艺术类的13个工作室,既满足了幼儿们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也给予了他们各种亲自实践的机会。
今年初春,“匠人匠心”工作室的首场招聘会举行,现场人头攒动。衔泥小筑、鲁班木艺、豆腐坊、纸澜轩、千机阁、水墨轩、梦回梨园……13个工作室一字排开。“想不想穿戏服?来梦回梨园吧!”“想用自己的小手来编织、创造吗?来我这儿吧!”……每个工作室的负责教师都在卖力地吆喝推荐着,期待着幼儿们的毛遂自荐。幼儿们则手拿“简历”,一番浏览后,个个都心有所属:“我今年7岁了,我很会做手工,我想来学编织。”“这些积木我都会搭,我很适合来千机阁参与建造活动。”……
如今已是一年级小学生的颜子奥,在大班时是豆腐坊工作室的发起者。去年9月的一天,看到外公用石磨磨豆子准备做豆腐,他的好奇心被点燃了:为什么豆子放到石磨里面就有白色的水流出来?流出来的水怎么变成我们吃的豆腐?为什么不用绿豆做豆腐?……和外公一起做了豆腐以后,颜子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并向幼儿园的伙伴们介绍了豆腐制作工艺。“我们可以开一家豆腐坊”,他的提议得到了认可,豆腐坊成为13个工作室之一。
招聘会上,颜子奥和其他18名幼儿成为豆腐坊的首批成员。“招牌上可以画一个个格子,像豆腐一样。”“做豆腐的店应该是非常香的,可以有虚线的装饰,表示香味。”“我们做的豆腐像水花一样嫩,可以叫水花豆腐。”“我们用石磨做豆腐,就叫石磨豆腐坊吧。”……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谋划策,给工作室设计招牌,装饰场地,起个响亮的名字。
最后,经过举手表决,豆腐坊正式命名为“石磨豆腐坊”。“开业”后,从认识石磨的构造,到用石磨磨豆浆,再到点卤做豆腐,一场场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加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吴启慧是豆腐坊的负责教师,但她说自己只起一些辅助作用,因为豆腐坊的活动内容并没有经过提前设计,每次做些什么都由幼儿主导。“豆腐坊开张肯定要有名字,叫什么好呢?”“石磨是怎样把豆子磨碎的,里面有刀吗?我们拆开看看吧!”……吴启慧说,幼儿们会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比如颜子奥,因为外公会做豆腐,一旦发现问题,他就去找外公。豆子必须充分浸泡,吸饱水分,才能磨出豆浆;豆浆里加醋不会变成豆腐,需要点卤;想要豆腐变得硬一点,得用重物压一压……外公几乎成了工作室的技术顾问,有问必答。
就这样,吴启慧大部分时候“只要站在孩子们的身后就可以了”,甚至还跟着一起学到了不少知识——“以往我只知道做豆腐需要石膏,是孩子们告诉我,可以用卤水点豆腐。”
提起孩子在幼儿园时“经营”的豆腐坊,颜子奥的妈妈说:“孩子住在城市里,虽然知道外公是做豆腐的,但没有具体感受。现在,他知道一块小小的豆腐也是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做出来,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更令她高兴的是,孩子在探寻、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自信了,“过去他常说‘我不会’,现在他遇到新鲜事愿意积极尝试,不怕失败”。
徐丽娟介绍,开展工作室活动,是为了让幼儿们体验“有梦想一定会实现”,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这对幼儿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意义。自从本月初下发了寻访任务单,近来她陆续收到了不少寻访成果,除了手工面工坊,还有针灸技艺、九华竹编、水晶糕制作、画糖画、捏泥人、邵永丰麻饼……每一张寻访单都流露出幼儿们对传统文化技艺的热情和对成立工作室的期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