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评价,还小学生活力健康童年
□ 言 宏
“孩子考了95分,却是班级最后几名。小学生考试得了95分和100分真有那么大的差别吗?”“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不是我们功利,考试分数在那里摆着,小升初压力太大!”……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指导意见》目标直指让每个小学生自由而全面地成长。
改变的不仅仅是一张学生报告单
一直以来,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小学教育质量、片面牺牲学生身心健康换取学业成绩、重智育轻德体美劳育等做法在小学校园里极为普遍,不少小学提早成为中学的预科班。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对此表示,“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方式显然违背了为学生减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初衷,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感,也削弱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希望通过评价改革让小学生更有信心和向上的力量,不过早地因为学业拉开差距;通过把评价权还给教师,让教师们能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张丰介绍,我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从2014年开始培育,到2017年在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市西湖区、宁波市海曙区、平阳县、东阳市、江山市、温岭市等地试点推进,再到2022年《指导意见》出台,经过8年的酝酿,可以说目前全省深入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况且,浙江学校非纸笔测评的探索已相当成熟。
《指导意见》中,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五个方面。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后,学生拿到的不再是只有分数的成绩单,而是体现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以等级为特征的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未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评价工作会因此产生许多变化。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徐继彬说,要将改革细化在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里,落实到“五育”并举的学校实践中,体现在综合全面的育人成效上。未来要落实“停止统考统测、减少校内考试、开展实践测评、提高命题质量”的措施。一、二年级不进行期末纸笔考试,推行活泼多样的实践性评价;三至六年级探索纸笔和非纸笔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各地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统测,不简单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积极探索以“达标制”为特征的学校质量评价,完善等级制下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制度。
张丰认为,浙江已经实行多年的按学区划分、学生免试入读初中的招生政策,所以小学生综合评价结果,不会作为学生入读初中的凭证,不会影响学生在初中的发展。但小学生综合评价将集中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作为附件伴随学生升入初中,作为资料和凭证帮助初中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推进改革重难点在三方面
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三方面:学生要使用综合多样的报告单,学科评价要推进分项等级,育人过程要引入实践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方法;学校要改进学生评价制度,提高教师评价方法的使用能力和评价活动的策划能力;区域要跟进考试管理,改进对学校的质量评价办法,还要同步跟进数字化的应用研究。
推进《指导意见》落地,目前要做的工作是引导全社会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一方面要消除家长的顾虑,让他们明白小学生综合评价只是没有了分数,不会降低质量,不会影响升学,还能降低小学段不必要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要消除教师的顾虑。小学生综合评价没有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反而回归初心,让教师更能集中精力钻研课标和教材,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
针对重难点,徐继彬提出,要规范考试管理,优化质量管理;融合平台建设,实现数字赋能;坚持因校制宜,实现创生活力。教研部门要加强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与指导,深入学校和课堂,研制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手册,改进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教科研部门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设置专项课题,及时总结和推广评价改革成果;师训机构要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学校、教师的评价能力;教育技术部门要主动探索数字化平台建设,优化学生评价信息采集能力。近日,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科院)已专门发文,启动2022年省教育科学规划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专项认定性课题申报工作。
《指导意见》里明确,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每个设区市至少确定1个县(市、区)开展整体试点,其他县(市、区)选择城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若干所学校先行试点。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
近期,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公布了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嘉兴市、金华市、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海曙区、常山县、缙云县等7个市、县(市、区)承担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项目。共28个县(市、区)入选区域整体试点县(市、区)。同时,确定了一批试点学校。
据悉,各地将安排专项资金,组建专班全力探索,通过学校试点实践,找出便捷高效利用数字平台的方式方法,探寻实时获取教育数据的路径,实现数据赋能,指引学校基于数据改进学教行为。省教育厅教研室将会同省教育技术中心加快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应用系统核心业务梳理、数据标准研制,设计数据采集流程,丰富采集方式,建立省、县、校三级数据对接机制,尽早方便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建设和学校使用,真正实现数字赋能。
先行先试的探索
在9月19日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视频推进会上,嘉兴市、杭州市西湖区、缙云县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和4位校长作为先行区和学校代表,结合各自实践分别谈了推进这项工作的思考与行动。
嘉兴市科学应变,构建中小学相衔接的一体化教育评价体系,以改进结果评价、改进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作为改革的3条路径。通过评价改革,推动学校从分数评价转向等第评价,从总分评价转向项目评价,从纸笔性评价转向表现性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建立行政教研协同指导机制、市县学科团队联动机制、试点学校共同体协作机制。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以评价为支点撬动“教的真变革”和“学的真发生”,建立“行政引导推动,学校智慧创生,业务单位服务支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营造全面质量育人场;优化教育局、学校和教育发展研究院与督导评估中心三层面协同管理机制,架构区域和校本两级质量管理相互促进机制;构建学校和师生两级主体教学评一体机制。区域还建立素养指向的学科专项和幸福指向的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指数两类“以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缙云县教育局开展无分学评,促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构建一个以素养为核心,内容分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审查,而是改进。”这是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在综合评价改革中最深切的体会。学校推进表现性评价,以“德育评价事件化”“学科评价分项化”“活动实践可视化”等为抓手,推进融合诊断、推论、反馈和评价等多个教学过程,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助力学生的成长。
嘉兴南湖实验学校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小学分项学业评价已经进行10年,逐渐构建了分项学业评价的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确立了统筹实施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小学分项学业评价一体化运作机制和多维化评价样态。
平阳县万全镇宋桥小学的教师们认为评价即学习。该校用连接与跨越来整体架构“过桥评价”体系。“过桥评价”,是指基于过程的综合评价,是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校本化实践。学校还通过不断实践,设计完善“过桥评价手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