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师生距离 学生成长“看得见” 浙理工开发“我爱记学生”智慧思政应用场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舒玲玲

食堂排队时、饭后、会议间隙……辅导员们拿着手机“刷题”是浙江理工大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从看照片辨识学生,到回答学生的班级、专业、生源地、政治面貌、心理健康状况、兴趣特长、宿舍情况等问题,辅导员们像闯关一样“上头”,根本停不下来。

看到辅导员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对学生的印象、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浙理工学生处副处长汪小明很欣慰,这正是该校智慧思政团队推出“我爱记学生”应用小场景的初衷。

“过去,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面对面接触来认识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汪小明说,但由于疫情,这几年大型校园活动、集中性会议大幅减少,许多事项转为线上无接触办理,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基本情况的难度增加。于是,利用读取和集成涵盖基本信息、课程状态、成绩数据、科研竞赛、奖励荣誉、违纪处分等各项常态数据的学生基本数字画像,构建不同难度的学生个人状态题库,让辅导员们在答题中快速记忆、掌握变化、了解诉求的“我爱记学生”应用小场景应运而生。

“登录‘浙理辅导员’平台就能进入小场景,平时一有空我就会去刷题来辅助记忆、查漏补缺。”辅导员汪珊最多时要管理400多名学生,虽然她认识大部分学生,但难免有记忆错漏或跟进不及时的情况。“有一次刷到学生小何(化名),满以为会答对的心理预警颜色题居然答错了。”在汪珊的印象中,小何一直阳光乐观,还在积极地准备研究生考试,完全看不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与她谈心,我了解到她因为家庭变故心情低落,甚至想要放弃考研。”汪珊随即开导劝慰小何,鼓励她继续考研,并承诺自己来承担学费。

冯可是去年9月刚到位的辅导员,接管了262名大二学生。“错过了大一这个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我又有点脸盲,要快速认全记熟学生,是个不小的挑战。”好在“我爱记学生”应用小场景帮了大忙,几秒钟一题,冯可一有时间就刷一刷。“有一次走在校园里,迎面走来的学生恰好是刚刷到过的,我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也许正是这个简单的招呼让这个学生有了对冯可的信任感,后来他有抑郁倾向时主动找到冯可寻求帮助。

汪小明告诉记者,不同问题的答案有不同的权重,像心理健康、成绩等问题可能会被反复刷到,提醒辅导员该名学生需要被特别关注和提供帮扶。“基础难度的题答错两三题,‘浙理辅导员’平台就会向辅导员推送谈心谈话的要求,而权重较重的题目,即便只答错一题也可能会被推送。”汪小明介绍,根据不同的行为需求模型和工作的轻重缓急,平台会提醒辅导员及时完成谈心谈话的分类、分层和分级。这样一来,辅导员就可以自主规划时间和了解每个学生的状态,掌握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和纾困帮扶的主动权,而不是一直被动地奔波在处理各类学生危机的路上。

通过这个小场景,辅导员们还关注到了平时比较内敛低调、不善言辞的那部分学生。“以前觉得和老师之间很有距离,没想到我们也能如此亲近。”看着原本“社恐”的学生慢慢打开心扉,汪珊觉得哪怕答错了也是一次亲近学生的好时机,“因为不熟悉所以答错,答错就需要找学生谈心谈话,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是做好一切学生工作的前提”。

坚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应该被看见”,辅导员们成为时时处处开展思政教育的“有心人”。冯可在刷题中发现学生王善的政治面貌已经从共青团员成为预备党员,她就有意识地鼓励王善多参加志愿服务、多开展理论学习,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好表率。汪小明发现学生常晨浩在计算机方面有特长,就把他吸纳到学校学工数字化团队,如今常晨浩已成为团队负责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