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浙江实践
□ 金 澜
用今年区教育局下拨的20万元特色经费,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中心初级中学组建了学校女子足球队,还在社团课上开出了足球课、羽毛球课和舞蹈课。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让学校离高质量发展更近了一步。
主持工作的副园长章峥和2名专任教师,带着12名幼儿搬进了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文成县铜铃山镇中心幼儿园,终结了村民们必须下山上幼儿园的历史。最近章峥还在琢磨邀请村里的老人进园教孩子们朗诵诗歌、演唱当地歌曲、做菜和做手工,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金华小学生、初中生的课后作业时长缩短69%,学科类培训支出下降91.8%,放眼全国,这组数据非常亮眼。
……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按照“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按照“两个先行”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通过强化硬件、提升软件、改革体制机制“三管齐下”,实现教育优质均衡惠民生。
强硬件,“浙”里最好的建筑是校园
操场上铺彩色草皮,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庆元县竹口镇新窑村幼儿园目前只有13名在园幼儿,是所实打实的迷你园,但是硬件条件一点不比城里的幼儿园差。
煤渣操场、水泥讲台、斑驳墙壁,到浙江的山区海岛转一圈,对乡村学校的刻板印象会被统统打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教育投入屡创新高,城乡学校硬件全面升级。据统计,2021年全省教育总投入达316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投入2030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26倍和2.40倍。
2013年以来,前后两轮,我省共有19个县市区被列为基础教育重点县,开展了补短板、抬底部的共同行动。在这些基础教育重点县,各项建设工程方兴未艾。可以说,最热闹的工地在学校,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
从徐村搬往湖东村,常山县湖东中心小学不仅面积扩大了一倍,现代化的教学楼以及各种功能教室也是一应俱全。学校从薄弱校摇身一变成为省标准化学校和信息技术应用先进单位,发展势头很猛。借助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提升、信息化建设等六大工程,2016年年底,常山顺利实现重点县“摘帽”。
“摘帽”的同时,“戴帽”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省委省政府从2012年起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共分9批开展督导评估,2021年浙江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省域全覆盖。海盐县、宁波市江北区成为全国仅有的2个首批通过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区),为我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树立了目标和榜样。
自打女儿一出生,家住浦江县虞宅乡的张女士就发现自己所在的乡镇没有公办幼儿园,而几所民办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为此,她曾想去城里买一套学区房,但一直未能如愿。2018年,虞宅乡中心幼儿园建设被纳入规划,这让张女士看到了希望,从此打消了换房的念头。2020年,张女士的女儿成为该乡镇首批进入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孩子。
学前教育是我省教育的短板。10年来,浙江教育人勇啃硬骨头,全面落实省市统筹、以县为主、乡镇(街道)参与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连续实施了四轮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开展农村幼儿园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教育部门还鼓励学位资源富余的幼儿园举办托班,招收2~3岁的幼儿,谱写“幼有善育”的幸福篇章。
在浙江,从偏远的乡村海岛到城市中心,学校连成一道最美风景。一项项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恰如灵巧的绣花针,织就了一幅幅亮丽的图景。
提质量,探索“乡村弱”破解之道
大山深处的天台县石梁学校一度因生源荒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省特级教师杨淑娉带团队到来后,肉眼可见的变化发生了。该校在校生人数实现了20多年来的首次回升,其中一年级增幅300%,七年级增幅230%。
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石梁学校并不是孤例,在浙江,教育共同体组建起来,课改教改推进下去,名师名校长下乡进村,“初中提质强校”“县中崛起”等成为热门词汇,教育质量洼地的村校得到了最大力度的托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浙江在“城乡携手、同步课堂”项目试点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3种模式的城乡教育共同体,进一步推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整体提升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学校管理、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水平。
2019年,瑞安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创了我省优质民办学校托管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先河,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校生从2018年的71人增至目前的263人。2006年,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中心小学(现为鹿鸣小学七里校区)与市区的鹿鸣小学结成教育共同体,在省内率先实践“一校两区”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自被“托管”以来,学生在各类活动、比赛中获奖近50次,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此外,我省还上线了浙江省教育共同体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全省3600多所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应用数据有效汇聚和成效动态展示,累计采集同步课堂等活动信息22万节次。
师资力量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师资流动起来,促进了城乡教育质量同步提高。宁波市实验小学教师胡海霞来到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广德湖小学后,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她的同事姚文泽说,胡老师就是一座桥,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为乡村教师送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像胡海霞这样的城区名优教师加盟后,打破了乡村学校长期停滞的发展僵局,协同发展激起层层涟漪。
为让教师们安心留在乡村,我省还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2016—2021年经评审通过的正高级教师中,农村教师比例呈现逐年稳定增长的态势;设立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每次表彰100名,省政府给予每人5万元奖励。
在学前教育领域,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我省积极推广“安吉游戏”理念,涌现了温州市“九把钥匙”课改项目、杭州市上城区的幼儿园“研训区域链”体系、天台县“和合幼教”课改项目、云和县“云和木玩游戏”课改项目等典型案例,科学保教质量不断提高。
改机制,机会均等化后的百花齐放
8月底,我省不少地区举行了有家长代表参与的新生均衡分班仪式,个别地区还邀请了责任督学及教育行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代表参加。透明公开化的操作彰显了各地均衡分班的决心,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促进了教育公平均衡,有效缓解了教育焦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曾让万千家长为之疯狂。幼儿园抢跑小学,递条子进名校,义务教育段校内组建重点班冲刺重点率,周末寒暑假扎堆培训机构,日常题海战、拉长学习时间等现象层出不穷。
针对上述现象,2015年我省率先全面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零择校”;2020年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全面推行“公民同招”,民办学校不得跨区域招生,愈演愈烈的提前掐尖招生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实施均衡分班,实现“零择班”;深化推行中考改革,全省初步形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严格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属地招生政策,推动实现优质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60%分配到初中学校,并逐年提高比例,坚决打击普通高中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浙江稳步推进中小学作业改革,实行小学新生零起点教学,取消任何形式的小升初学科文化考试。制定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学校教学管理指南,设立23个“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试点市、县(市、区),引领教师按课程标准“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出台《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指导意见》,推进全省作业改革实验区工作,实施作业公示制度,对各学科作业本进行修订,开发完成涵盖10门学科的5000个作业微课资源。
实现了机会均等,我省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承“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的理念宗旨,2015年,浙江先后出台《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课程设计、知识点整合、评价考核等多方面,为义务教育段开设拓展性课程、开展选择性教育保驾护航。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拓展性课程选课走班在浙江逐步铺开,从农村到都市,从海岛到山区,孩子们“我的学习我做主”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2021年,“双减”大潮之下,我省在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构建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上发出了最强音。建成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2400多所,把课后服务对象拓展至家长,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和有需求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孩子们的作业负担轻了,户外活动时间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同时,我省优质教育资源还“漂洋过海”,惠及海外华人华侨子女。2020年,在有30万华人的迪拜,我省建成全国第一所基础教育海外学校——迪拜中国学校。该校实施“课程融合”“项目融合”“文化融合”“语言融合”等教学改革,激励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特别是学生数学成绩大幅超越当地平均水平,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高达99.5%。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