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夹浦镇中学: 一张“不一样”的教育名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刘丹丹 俞 沁

从杭州出发一路向北,视野逐渐开阔,107公里的路程尽头是此行目的地——长兴县夹浦镇中学。夹浦镇是湖州最北的乡镇,北接江苏省,东临太湖,有“中国纺织城”“中国长丝织造名镇”美誉。

作为夹浦镇唯一的中学,始创于1964年的夹浦镇中学屹立于此已近一甲子。当马赛克瓷砖的外立墙面出现在眼前时,记者仿佛穿越回上世纪90年代的校园。“质量很好嘞,不影响使用!”校长金晓峰爽朗的声音传来。随着了解深入,这所乡镇初中更多“独特之处”徐徐展开……

学生不一样:“我不是夹浦人,但夹浦是我家。”

“今年200多个初一新生中,只有60个学生是夹浦本地人。”说起学校的特别之处,金晓峰首先讲了一组数据。夹浦镇是纺织大镇,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夹浦镇中学在校学生732人,其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480余人,占学生人数近三分之二。

另一方面,夹浦镇距长兴县城仅10公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夹浦镇本地人选择让孩子去城里读书,优质生源逐年流失。金晓峰直言:“我们最大的压力就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老师内心都攒着一股劲,不服气。”在长兴教育系统,夹浦镇中学的教师是有名的“拼”。因为很多学生家长上班时间早,学生们到校普遍较早。早上6:30,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到岗,提前准备,组织学生自学;有晚自习值班的时候,晚上10点多到家是常事。

“现在校史馆的位置,就是当年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教学楼。”金晓峰感慨,他觉得自己与这所学校的关系就像“家人”,有一种相濡以沫的感觉。与教学楼外立面的“年代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室内崭新的课桌椅、智能化的教学设备。要面子还是要里子,金晓峰的选择毫不犹豫。

2019年担任校长以来,金晓峰根据生源特点,将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放在特别关注“后20%”的学生。采取任课教师与学生结对、跟踪等方式,金晓峰将全校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教学质量“死磕”。经过不懈的努力,夹浦镇中学教学质量考核一直保持在全县中间位置。

课间休息时,在教师办公室经常会出现学生排长队的场景。金晓峰用“5-2=0”这个公式形容很多学生一周的学习情况:在学校待5天,周末回家休息2天,因为在家没有家长的看管,学习效果回到原点。为此,金晓峰一方面要求全校教师将在校时间最大化利用,学生们在校完成作业;另一方面加强家校沟通,一次不行就十次。

“我的老家是山东临沂,但我生在夹浦长在夹浦,这里就是我的家。”初三学生夏奥旭刚结束足球训练,额头满是汗珠,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踢足球的他,希望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

教师不一样:“我们的关系是父女、师生、同事……”

“养责任心,育责任人”几个字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对我们学校的老师来说,责任心是第一位的。”金晓峰说,他在199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夹浦镇中学,从数学教师、班主任、副校长到校长,历经23个春秋,从没有换过工作单位。

在夹浦镇中学,像金晓峰一样“稳定”的教师还有很多,甚至在全校60多人组成的教师队伍中,夫妻档教师就有9对。1988年,曹晓萍是丁家桥中学(后合并到夹浦镇中学)的学生。1996年,她被分配到夹浦镇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在这里一干就是26年。“成为老师后,才理解了自己的老师。”与当年教自己的教师,从师生变为同事,曹晓萍觉得不变的是一直要向他们学习,从学习知识变成学习教书育人。

与曹晓萍比起来,蔡滢要转变的身份更多。她的父亲蔡秋财从教40余年,曾经也是蔡滢的教师,他们之间的身份在父女与师生之间来回转换了3年。“我第一志愿就是师范。”蔡滢微笑着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一个“教师梦”在她心里扎下了根。2010年来到夹浦镇中学任教,蔡滢与父亲成为同事。2018年,她兼任学校财务。在同事们眼里,小蔡老师跟老蔡老师简直一模一样,严谨和一丝不苟是他们的代名词。

在交谈中,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责任心”。“我们学生的父母为夹浦的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他们托起夹浦的经济,我们也要托起他们子女的教育。”蔡滢说。

校史馆里有一块奖励30多万元的牌子,落款是“众兴教育基金会”,这是夹浦镇政府出面集合夹浦镇上近百家企业,为学校募集的教育基金,用于奖励教师和奖助学生。2017年,众兴教育基金会作为长兴县第一家乡镇教育基金正式成立,在其带动下长兴县其他11个乡镇也陆续设立教育基金。

校园不一样:占地面积最大的是运动场

在校史馆,一张校园平面图引起记者注意。学校占地面积4.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万多平方米,剩余的大多用作运动场地,比如环型塑胶田径运动场1个、标准篮球场4个、普通足球场和笼式足球场各1个、灯光篮球场和排球场各1个……乒乓球、羽毛球、单双杠等也有专门的运动场地。

“实施‘1+3’(体育+阅读、书写、表达)行动,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金晓峰解释了他的教育理念。为此,他千方百计地“挤”时间给学生。“双减”政策后,学校利用课后托管时间开展体育、书法等拓展服务,每周五最后一个小时是全校的社团活动时间,这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中生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沿着校园往北走到底,有一处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花园,门上写着两个字:憩园。花园里有间小房子,里面别有洞天:薄荷绿色的桌椅,彩色的吊床,一棵紫藤树枝条爬满天花板,绿意盎然。一走进去,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憩园名副其实。

“给学生一个心灵放松的地方。”副校长何敏是憩园的缔造者。他还邀请初三学生参与花园的建设,花园一点点建起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堂劳动课,更是一堂减压的心理健康课。

施爱亚是憩园的“常客”,她是语文教师、心理教师,也是湖州市“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的志愿者。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设计“阅读+心理”“写作+心理”等课程,将写作课搬到憩园,让学生们放松心灵感受自然,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张老师,你说说看。”“李博导,你怎么想?”这是在教师施爱亚的课堂上出现的对话。施爱亚在班里推行一项名为“金种子”的计划,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职业梦想,并用梦想的职业称呼他们。此外,学生们还要列出计划,制定小目标,定期复盘……“在靠近梦想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获得一些价值感。”施爱亚说。她认为,教师要做“在学生背后打开手电筒的人”,照亮他们的前路。

走在校园里,迎面而来的学生都会主动跟记者打招呼:“老师好。”自信在他们脸上绽放,如一道光,照向小镇通往更大世界的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