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搬钢筋”治“厌学”是糟糕的一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玉胜

儿子不肯好好上学,父亲带他体验了在工地搬钢筋的生活,不到两天儿子就后悔了。在广东深圳打工的杨先生这样教育9岁的儿子,在网上引发热议。

父亲带“厌学”儿子到工地体验搬钢筋,既是体验式劳动教育,也属于家庭教育行为。透过父亲“儿子哭着跟他说要回去继续读书”的描述,此次家教似乎收到了预期效果。不过,这种以劳动之苦与累治孩子“厌学”毛病的做法,存在不妥,值得商榷。

从杨先生上传至网上的一段视频可以看到,儿子哭着对他说砸到脚了,杨先生则说“上工地谁不砸脚”“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面对“厌学”儿子,杨先生显得心急而又粗暴:对于孩子的“砸脚”哭诉,他缺乏及时的安抚与提醒;话里话外都流露出鄙薄和不耐烦。很显然,他是要用这种苦累式的惩罚性体验,把“厌学”孩子“逼”回学校。专家给予其“恐吓式教育”的定性,无疑击中其实质。

社会劳动虽有“脑力”与“体力”之分,但这种区分只是基于社会分工的不同需要,其本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都是在实现劳动者自身价值和为社会创造财富,都是不可或缺、无上光荣和值得尊重的。那种只热衷于做“白领”却不屑于为“蓝领”,只重视脑力劳动却轻视体力劳动的认知,既有失客观公正,更是不正确和不健康的错误观念。杨先生的所为,显然有悖劳动教育的本义。

至于说到矫治“厌学”,有人更是给予此举“治标不治本”的评价。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根本的学习驱动力。“望子成龙”的朴素希冀可以理解并值得尊重,但矫治孩子“厌学”却需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以劳动之苦与累的“恐吓”可以把孩子“逼”回学校,但未必能够把孩子的“心”拴到学习上。不从根本上引导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就很难真正调动孩子的读书热情。

一些网友为杨先生的行为点赞,是基于对体验式劳动教育的肯定。但劳动教育不能只是让孩子体验劳动艰辛和挣钱的不易,更当培养孩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觉得劳动苦就要好好学习”,这样的教育会扭曲孩子的劳动价值观。

面对“厌学”孩子,家长的正确做法是多陪伴孩子,尊重、理解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的学习氛围浓了,父母的“榜样”力量足了,才能更好地感染、熏陶孩子,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好家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