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没有倾听,学生知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绍兴市稽山小学 董 海

前不久,听一节微型写作课。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他们眼里,童年是怎样的。

很多学生都说童年是快乐的、难忘的。一个男生却说:“对我来说,童年并不是很快乐,一般般。”

面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做出过多的回应,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童年怎么会不快乐呢?”随后,就让学生坐下,继续她关于“童年快乐往事”的微型写作教学。

我们常说,课堂上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尤其要倾听学生质疑和求异的声音,甚至是另类的声音,这往往是学生思维的迸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上述案例屡见不鲜。

再比如,教学《慈母情深》时,有学生问:“为什么《青年近卫军》这本书这么便宜?”

也许这些问题与课堂教堂目标关系不大,是以教师没有深入解疑。

可见,所谓“倾听学生的声音”,在不少教师那里没有实现,或只是在表面上实现,他们看似在倾听学生的发言,其实内心关注的是下一个环节如何处理,在判断学生的发言是否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为把课堂行为限定在自己预设的框架里,他们一切从“我”出发,把“我”置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对学生的异见充耳不闻,或敷衍了事。他们这么做有时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潜意识里就已经自动屏蔽了学生的声音。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些疑点,给予真诚而积极的回应,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生”。因为这样,他的耳中才会有“声”,才能“声声”入耳,有效倾听才会发生。

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知道学生的声音“被听到”的重要性。“被听到”不仅仅是学生的声音进入教师的耳朵,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关切走进学生的心里。

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应该全身心地聚焦在学生身上,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不打断学生,不先入为主,也不妄加推测,悦纳学生个性化的所思所感。

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知道真诚地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能增加师生之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当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时,学生会感受到被教师“听到”的幸福感,体验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会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自信。

一个和谐的课堂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有效倾听,在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中,教师才能调整好预设内容与生成内容的相互衔接,平衡好自己和学生的需求,实施符合学情的教学跟进措施。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创新苗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试想,这样下去,我们何愁学生不能“动”起来,何愁课堂不能“活”起来,何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