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识害虫: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把人工智能搬进农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赵成木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识别人脸,也可以用来识别“虫脸”?在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为了保卫自己的小小农场,学生们设计了一款“虫脸识别”小程序,只需把手机摄像头对准昆虫进行拍照识别,就可以知道这只小虫子是否属于常见的数十种害虫之一。

“虫脸识别”小程序是学校人工智能实践活动的成果之一。近年来,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与“巴学园农场”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农场种植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灵活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解决问题,将人工智能教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巴学园农场”占地8亩,生长着30种蔬果作物,全部都由学生耕种照料。“虫脸识别”的灵感正是由农场中的害虫问题而来的。

“学生们发现农场里的植物叶子被虫子啃坏了,要阻止这种现象,前提是能够识别害虫。”在了解到学生们对害虫问题的担忧后,指导教师黄森森适时为学生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让学生们知道实现人工智能识别害虫的功能关键在于‘识别’,这样自然而然地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图像识别的相关知识。”黄森森说。

学生们拍摄了大量害虫照片,在教师的带领下给不同种类的害虫打上标签,然后利用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平台上的编程工具与AI积木块,构建了害虫模型库,编写了害虫识别模型,“教”电脑记住这些害虫的样子。

一开始,电脑表现得比较“笨拙”,只能通过固定角度识别出害虫种类,换一个拍摄角度立马“翻脸不认虫”。为此,学生们进行了上百次识别训练和调试纠错,终于让人工智能记住了数十种害虫的模样,“虫脸识别”小程序正式诞生,分享到手机端即可使用。

五年级学生戴卓帆是“虫脸识别”小程序的创作者之一。他表示,一开始自己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非常模糊:“我们都见过人脸识别,但以前我并不明白这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现在,他不但知道了人工智能的工作过程,还和伙伴们一起研发小程序并且运用到学校的农场中,“真正体会到人工智能的强大后,这门课一下子就变得很有趣”。

不只有“虫脸识别”,学生们在农场种植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学校建立了“AI巴学园”人工智能特色项目,包括“智能采摘”“智能物流”“智能分拣”等板块,围绕从种植采摘到分拣入库的农场运营全流程,搭建了一整套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让人工智能教育基于真实活动开展综合性、融合性项目化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出了“果蔬分拣”“无人机物流”等一系列人工智能作品。

对于初学者来说,人工智能是抽象的,要利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我们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真实生活情境结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再加以解决,真正培养具备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校长赵成木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