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上“双非”,“逆向”标签不可取
●只有社会用人导向真正实现“唯能力”,“逆向考研”才会真正销声匿迹。
□谌 涛
10月25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考报名时间截止,数百万名考生将参与这场角逐。在这股考研大军中,“逆向考研”这一新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逆向考研”这一说法,其实本不应该存在。考研本是一件提升学历的事,考研成功的背后是考生长期的艰苦付出及努力,是积极进取实现自身发展的结果,岂能简单地以考上的学校是否为“双一流”高校来进行优劣评价,给那些“双一流”学校的学生考上“双非”学校的研究生,贴上“逆向”的标签?
就考生个人而言,从“双一流”到“双非”,是人生的一种选择,不适宜将这种身份的转变人为地认定为正向还是逆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学习是终身的,如何把握读研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只看是否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而对某一所高校全盘肯定或否定,更是一种应被涤清的陈旧观念。
客观上,学生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学术理想、兴趣爱好、考研竞争力、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读研学校及专业。考研不能只看学校名号,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专业强弱以及是否适合自己也很重要。一些院校可能在科研实力上不如985、211院校,但在区位、就业上很有优势,对于考生而言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从高校办学的角度看,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的,同样,一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会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不凡。此外,部分学生没能考取理想的学校,退而求其次选择够得上录取分数的学校,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无可厚非。在激烈的考研竞争中,每一个成功“上岸”的考生理应得到尊重和祝福。
在学习和个人发展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社会普遍的“唯名校”的价值取向,让众多考生作出了非理性的选择。考研如此,高考更是如此。在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中,许多高考成绩不那么理想的学生,为了选择名校,不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人生规划,选择名校分数要求相对较低的偏门、冷门专业。如果高考选择时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报考研究生时再一次被名校之“名”裹挟,这样的代价未免太过沉重。褪去名校光环,认识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真实的需求,才有更广阔的人生。
考生走出“唯名校”观念的裹挟,根据自身实际报考,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意义和新的导向。办学上有特色有水平、与地方和行业深层融合的“双非”高校,成为考研热门学校,给有实力的“双非”高校带来更多发展机会,给“双一流”高校特别是其中的非热门学科专业带来压力,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效配置。良好的教育格局,应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这种多样化选择的教育格局蕴含了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先进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破除“唯名校”观念,不仅要求学生个人认清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更需要全社会推进教育观和人才观的转变。只有社会用人导向真正从“唯学历”“唯名校”转向“唯能力”,“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才会真正销声匿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