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史故事滋养师生精神根脉 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走笔
□ 杨 倩
地处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市盐官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戏曲家陈与郊、书法家陈邦彦、国学大师王国维等诸多历史名人均诞生于此。
创立于1903年的丰士中心小学位于盐官镇东,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学校二度被毁,六次分合,十六次更名,却依然百折不挠。莘莘学子中,不乏教育家、翻译家、科学家。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百年校史及丰富的校友资源,用自身的历史文化故事浸润师生的心灵。
一步一景,校史精神涵养师生
来到丰士中心小学这天,天空飘着一些雨丝。这是学校于2015年搬迁的新址,校园建筑白墙灰顶,充满水墨江南的古韵。站在校门口往里望去,银杏大道上风车飞转,绚丽夺目,编钟长廊绿藤垂坠,优雅静谧;不远处,丰墅堂庄严地矗立着;往里走去,桂花厅、朱家溇,有着江南园林的雅致。看着这番景致,很难想象学校二度被毁的艰难办学史。
“在2015年搬迁至此前,学校的办学史可以概括为‘古庙中的洋学堂’‘抗战时期流动校’‘朱家大宅的小学堂’这样3个阶段。”校长陆国伟带记者来到了丰墅堂中的校史陈列馆,这里展出着不同阶段的校舍模型,诉说着建校119年来的经历。
1903年,受维新运动思潮影响,为改变家乡教育面貌,在上海经商的虞秉璋决定回乡创办学校。在同乡好友祝鼎、祝景衡的支持和帮助下,海宁州元东区丰墅小学堂在香火鼎盛的丰墅古庙中诞生了。这便是丰士中心小学的前身,也是当时全国20多所洋学堂试点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盐官镇上大批建筑物被侵略者焚毁,丰墅小学堂也不例外。1938年6月1日,一把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学堂变成一堆废墟。看着学生流离失所无书可读,当地百姓挺身而出,纷纷加入抗日保学行列,腾出家宅,建立了7所战时流动学校,师生们一边逃难一边学习。直到1943年,虞秉璋和兄弟一起将虞家新建的3间两层楼房全部捐献出来作为校舍,师生们才结束了流动校的学习,学校亦成为海宁首批归复的9所完全小学之一。
1944年,海宁当地名门望族——朱家的朱念贤、朱敏娴姐妹,冒着战火从上海来到学校,姐姐任校长,妹妹任音乐教师。由于当时虞家的新房还没有装门窗,对音乐课干扰特别大,朱敏娴便将自己的闺房桂花厅让出来做音乐教室。之后,师生陆续从虞家迁入朱家,到1968年学校完全迁入朱家办学。这一迁便是47年,直到2015年,学校才易地新建。
“当年,针对老校舍狭小、缺乏运动场地的问题,体育教师亲自动手平整场地,把朱家大宅里的两棵银杏树改造成爬竿,让校园充满运动气息。银杏大道就是为了纪念这动人的故事,传承质朴无华、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开辟的。”与陆国伟一起向记者介绍校史的,还有学校的小小宣讲团成员。
编钟长廊意为“警钟长鸣”,旨在让师生不忘学校被毁的历史,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史馆里的两套中式厅堂家具,是为了纪念腾出私宅办学的虞家和朱家;桂花厅仿朱家大院而建,向人们讲述当年朱家小姐捐出闺房的动人故事……校园里的每一处景点背后都有一个校史故事,小小宣讲员们对此如数家珍。
“学校的百年历史就是一本立体厚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史书。”陆国伟说,学校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与规划中充分考虑了百年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将校史故事融入校园景观,用环境感染师生。
一言一行,校友成为德育资源
“我的祖父非常重视教育,我自己也是教师,我深感要做一名好教师,就要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10月28日,在丰墅堂的孔子学堂,学校创始人之孙、曾任海宁市高级中学首任校长的基础教育专家虞承肃结合家族故事、个人从教经历,为青年教师们作了一场关于师德师风的讲座。
“虞校长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给学生做出榜样,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这场讲座给科学教师王婷不少启发,她不仅为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自豪,更感受到身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要真正从心出发去关爱学生”。
语文教师吴江涛是丰士中心小学2002届毕业生,在教学任务之外,他还是“百年校史故事”校本课程项目开发组的成员。学校百折不挠的办学历史,吴江涛从小就知道,而工作后参与校史故事的整理、编纂,看到前辈、校友为办学付出的心血,他觉得“这是一种鞭策,不要‘躺平’,要‘卷’起来,才能不辜负前人们的努力”。但他也坦言,一些青年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对校史的了解未必那么深。
教师自己都不了解,怎么能影响学生?学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于是,在通过景观建设传递文化内涵之外,丰士中心小学还以广博的校友资源为抓手,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设计开发了“校友故事”系列项目化德育活动。
1975年从丰士中心小学毕业的陈新益,是国家电网海宁市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电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浙江工匠、最美嘉兴人……这些都是他所获得的荣誉。10月底,在尖山供电所的陈新益劳模创新工作室,各年级学生代表迎来了与全国劳模面对面的机会。
“从某个角度说,电就像空气一样,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所以我认为,当一名电工是很光荣的。”陈新益用质朴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讲述了电工生涯中的难忘瞬间,以此鼓励学生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
此前,学生们已经就“有哪些全国劳模”“怎样才能成为全国劳模”等问题做了不少功课。见到陈新益本人,大家纷纷发问:“陈叔叔,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您是怎么面对的?”“您觉得劳模精神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对话结束后,陈新益还带领学生来到电力员工练习爬杆技术的场地,亲身示范,教大家爬杆和打安全绳结的技巧。“我来,我来!”套上安全绳,戴上安全帽,踩住登高脚扣,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体验。
“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小时候应该多劳动,长大了才能过上好日子。”“无私奉献,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这次活动,让他们明白了“坚韧”“敬业”“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一笔一画用汗水书写出来的。
在丰士中心小学,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考察翻译家虞尔昌的故居,请抗战时期老校长虞伯翔的夫人金义贞讲述抗日保学的经历,邀请雷达专家潘厚忠回校作讲座、老教师方江浪分享跳水救人的经历……
把百年校史中的那些人和事,变成一个个富含哲理的故事,请校友现身分享,让故事与学生产生真实的联结。刻苦钻研、勇于助人、精益求精……让学生在探寻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汲取精神养分。“让听校史故事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优秀校友,变成校史故事的一部分。”陆国伟说,这是学校用百年校史赋能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